繁體中文小說 - 都市娛樂 - 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 - 第6章 與孩子平等地交談(1)

第6章 與孩子平等地交談(1)[第1頁/共5頁]

澳大利亞的家長蹲著和孩子說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切的印象。第一次見到這類景象,是在朋友家。一個週末,我請一對青年佳耦和孩子來吃晚餐,當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這位家長蹲下來對小孩子說話。當時,我感到很驚奇,覺得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誨體例而未再多問。又一個週末,當黌舍的一名秘書逑蒂請我去共度兩天週末時,我又一次見到這動聽的景象。

那麼,中國父母應當如何與孩子停止劃一的交換與對話呢?關頭在於父母要放低姿勢,放下家長的架子,以劃一的心態對待孩子,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彆來對待,在相互尊敬的前提下,停止劃一的對話。給孩子劃一的對話機遇,你說的話孩子才氣聽到內心去。

“媽媽,我想聽兒童歌曲。”

很多父母在教誨孩子過程中,都有一種自我中間偏向――在教誨孩子時,父母完整從本身的角度、以本身的經曆去熟諳和處理題目,不能認識到彆人特彆是孩子對同一題目的態度和觀點,彷彿本身的熟諳和體例是最精確的。這類父母在開口訓導孩子前,已經先入為主,成竹在胸了,孩子甘心接管最好,不甘心也得接管。

如果家長老是站著麵對孩子,與孩子的間隔,就不但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間隔,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相同的間隔。家長與孩子說話時老是居高臨下,孩子就會有一種壓迫感,有內心話就不肯意跟家長說。家長如果能“屈尊”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視平線上,不但一下拉近了與孩子的間隔,並且使孩子體驗到被正視的感受,內心話又怎能不肯意向家長傾訴呢?

有的家長想體味孩子,或者想曉得孩子比來學習如何,就以一種號令的口氣說:“兒子過來,給爸爸說說你比來表示如何樣呀?”有的說:“兒子,過來給媽媽彙報彙報!”美滿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口氣和作派。孩子這時候固然來了,可內心在想:“爸爸媽媽又要挑我的刺了。”“在黌舍教員攻訐我的事情可不能讓他們曉得。”因而乎,家長想聽到的冇聽到,孩子想說的冇說出口,交換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嗯,這個小孩唱得真好,我長大了也要學唱歌。”

“好的,兒子,隻要你儘力,必然也會唱得很棒!”

一名傳授給在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女兒的一封信中如許寫道:

1.給孩子劃一對話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