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治國理念[第1頁/共4頁]
既已決定要投中華帝國,徐世勣走得自是相稱之果斷,隻籌辦了兩日時候,便率願跟從他的六萬雄師以及近十萬百姓分開了黎陽倉,一起向黃河邊趕了去,由舟師的護送著,在中牟城四周登上了南岸,隨後便在趕來策應的秦瓊所部雄師之保護下,一起無阻地向潁川進發,隻是副將杜才調卻並未隨行,而是執意留在了黎陽倉,三今後,李神通奉李淵之將令,率兩萬雄師倉促趕來,與杜才調所部聯兵一氣,號稱有兵十八萬之眾,一時勢力大漲,可冇等李神通開端向外擴大,竇建德便挾剿除宇文明及之餘威,率二十五萬雄師殺向了黎陽倉,與此同時,收攏了大量瓦崗軍將士的王世充也派出單雄信領兵十萬渡河北上,目標一樣放在黎陽倉上,一場三方大會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固然環繞著黎陽倉的大戰一向不竭,但是對於中華帝國來講,瑞明元年的戰事已然告了一個段落,接下來的軍務主如果整編練習事件,對此,張君武自是不會再決計去過問那麼很多,全都交給了兵部去打理,而政務方麵麼,來年的打算也已根基製定伏貼,剩下的都是些枝節上的通例題目,自是不必張君武過分操心,自即位以來,張君武總算是能好生喘上一口大氣了,因而乎,內禁裡便多了幾名有孕在身的妃子,隨後麼,更是傳出了條喜信——皇後終究有喜了!
“嗯,另有麼?”
……
或許是酒喝得有些多了,也或許是要趁此機遇建立一下治國之理念,張君武的話較著比平常時要多了很多。
“諸公所言實在都對,隻是都不免有失公允,自天下一統以來,唯秦、隋是亡於暴政,其他各朝皆各有亡因,然,依朕看,縱使有一朝能製止諸公所言之弊端,但消忽視了一處,也自必亡無疑!”
“臣等癡頑,還請陛下明言。”
“諸位愛卿,朕有個題目要考考大師,誰能奉告朕,自古以來朝代更迭之根由安在?”
“此事從大要上看,彷彿有兩條道可走,一是對外擴大,不竭奪得國土,以滿足百姓之所需,二麼,便是節製人丁之繁衍,然,這二者都有其範圍性,前者易導致窮兵黷武,一旦戰事不順,不免有顛覆之危,且朝廷節製的地盤越大,枝節便越多,辦理殊為不易,一旦超越邊界,則必致分裂,戰亂也就難以製止,故,此乃死路一條,隻可為輔,斷不成為主;至於其二,說易行難,朝廷開支有限,且要強行竄改百姓多子多福之看法,難如登天,一樣不成取,是故,為帝王者,若欲製止數代或是數十代以後的必定之亂局,從建國時起,便須得有所打算,於朕看來,不過乎兩條半,其一,便是節製各地之人丁密度,不令失衡,一旦超越鑒戒線,便須得設法移民實邊;其二,投入力量去研討地盤之產出,力求畝產之增加,此舉隻可由朝廷出麵構造力量攻關,不竭改革糧種以及有打算地興建水利,以求高產;至於彆的半條麼,方纔是對外擴大帝國之儲存空間,但消能對峙這兩條半,民可足食,社稷也就有了穩定之根底,再輔以明吏治,輕徭役等善政,方能得萬世之基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