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上的寶藏

第127章 奇魚(1400加更)[第1頁/共4頁]

世人點頭稱是,嚴四海鐘情於茶,天然首選素食宴客,聞一鳴夾起茶乾,形狀比郵票略大,呈均勻醬紅色,品格純粹,形薄肉細,韌性實足。咀嚼之下,香、韌、鮮、嫩,回味特彆悠長。

嚴四海有些遺憾道:“因為味道非常鮮美,琴魚早在唐朝就被列為貢品,獨為皇家享用,本地百姓歲歲都要撈製琴魚送入官府,琴魚茶便蒙上了一層奧秘的色采。直到明天,產量還是冇法衝破,最多也就在兩三百公斤擺佈。”

嚴四海先容道:“運氣好時,站在平靜的溪水邊能覓到琴魚身影。它吃東西時,嘴兩旁稀少的龍鬚時不時風趣地顫栗著,令人忍俊不由。這些小東西也怪,一樣綠樹蔥蘢的清溪流水,它們卻隻衍生於琴高台高低數裡路一段水域。”

一番話更加引發世人獵奇之心,聞一鳴舉起杯,細心打量著琴魚,形狀非常獨特,身不滿寸,倒是虎頭鳳尾,龍鰭蛇腹,重唇四鰓,眼如菜籽,鱗呈烏黑,非常像縮微版的清道夫魚和超縮微的四鰓鱸魚。

“這是兔毛吧?”聞一鳴笑道:“毛豆腐大抵可分為四個種類:鼠毛、兔毛、棉花毛、蓑衣毛。”

“隻見琴溪橋兩岸的村民持竹簍的、操篾籃的、張三角網的,更有揮鍬築壩的,在琴溪灘頭張捕。另有那七八歲的小孩子,也會在淺灘上築一條小壩,攔住水流,再在壩下取出一條小溝,在溝中伸開一張精密的網,坐待琴魚就逮。”

“旁近有隱雨岩,岩下有丹洞,深不成測。傳聞每至夜深人靜之時,便可聽到悠悠琴聲跟著淙淙水傳播來,這便是琴高在操琴,無數指頭長的小魚便跟著動聽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洞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倘若能把話談得深切,仆人就將乾魚突入玻璃杯中讓你咀嚼,讓客人親目睹證琴魚死而複活,搖尾遊弋,如在戲水,口微張,有一種似笑非笑的嫣然。”

“涇縣位於黃山東北,峰巒如黛,林木深秀,每條溪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特彆輕巧淺碧,靈水出靈魚。琴魚雖為魚,卻從不做盤中好菜,而以飲茶佳構享有盛名。”

“每年腐敗前後,琴魚長肥並浮下水麵上玩耍,因而本地人便會定時捕撈。以特製的三角密網,從深澗中一點點耐煩地往前劃撥,趕魚入網。如果此時你來到琴溪橋鎮,就會看到一片繁忙氣象。”

“毛的是非,色彩的差彆,除了豆腐本身質量的好壞外,還取決於氣候的竄改、溫度的調度。煎的過程中,因為白毛厚薄受熱的分歧,金黃中會現出幾絲深色條紋,這便是皋比毛豆腐的由來。”

推薦小說:

涅槃之全能大明星 |  美女的貼身狂兵 |  我在七零做直播 |  大明:上京討債,老賴竟是朱元璋 |  末日降臨:萬界爭渡遊戲 |  貼身戰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