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六三 蘇州碼子[第2頁/共4頁]
多少也可說是苦楚。
董策饒有興趣道:“說說。”
周仲看了,不由得一陣頭大,苦笑道:“大人,它們熟諳我,我不熟諳它們。”
劉大庫道:“客歲初秋的時候,一次采買過三千斤,厥後上頭又調撥下來一千斤,不過厥後製作胖襖,製作棉襖,多數耗用,前次大人您問及的時候,隻剩下八百斤。厥後得了大人您的叮嚀,部屬便去了孤店,蘇大人去了陽和,各處走門路,高價許給那些棉商。及至本日,已經籌集到了五千斤。估計三日以內,還能有兩千斤到。隻不過這些棉花,都是許的七分銀子一斤,比客歲的時價高了一些。又給趙大會趙掌櫃的五十兩銀子的辛苦錢。”
最遲在漢朝,一二三四這類數字漢字就呈現了,並且就是這麼寫的,一向冇變。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萬。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麵。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恰是‘偶然’?因而卓文君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實在當代的絕大部分時候裡,用來記錄數字的,都是‘一二三四’這些,而不是‘壹貳叁肆’。“壹貳叁肆”是朱元璋發明的,從他那會兒起纔開端用來作數字,以製止帳目中作弊。
董策笑著打趣道:“喲,是周大將軍,如何不在你那虎帳裡呆著,跑這兒來了?我還因為你一刻也放不下那些新丁呢!”
他想了想,拿起羊毫,取了張紙,在正麵寫了‘〦’‘〧’‘〨’‘〩’四個標記,遞給周仲,問道:“這個熟諳吧?”
最讓人頭疼的是,反覆率太高。
霍青桐看著他,眼中有流光閃現,她抿著嘴重重點頭:“必不負大人所托!”
董策部下的軍兵,多數出身都不如何樣,能有個端莊名字的,那就算是不錯了。大部分都是狗蛋水生樹根之類的,正如周仲說的,現在人少,還不如何看得出來,等人一多,就要出大費事。
一邊蘇大成道:“遵循大人您說的,收上來的糧食,一入庫就給分紅七斤一份兒,七斤一份兒。您瞧這些棉花包,個個兒都是七斤重,無有不對。”
…………第二日,各甲的甲長被調集起來,冇過量久,他們返來以後帶回了一個動靜。一個時候今後,統統十三歲以上的丁女,全都在南門外調集,有要事要宣佈。
董策倒是帶著霍青桐出了府門,出了內城,一起去了堆棧。
周伯在一邊瞥見了,低低斥道:“草包,怎地連姑蘇碼子都不熟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