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曆史軍事 - 穿到古代當名士 - 67|主要是鄉試判卷子

67|主要是鄉試判卷子[第1頁/共5頁]

他做師兄的既然判到了師弟的卷子,本來該有些避嫌的心機,格外從嚴判卷。可他越讀這篇文章就越覺著寫到了本身心底,如何挑也挑不出弊端來。特彆文章開端一句“陰陽生於太極,仁義生於心極,其理一耳”,更是將君子之義上升到了天人之妙的高度,此中展露的理學工夫之深足可對比當世大儒!

滿卷硃紅映托下,他這藍筆的批語反而有種驚心動魄的高聳。他回看了一眼“尤宜高薦”,微微一笑,又朝下方翻去。

編修高榖笑道:“周兄何必太峻厲。桓通判是有分寸的人,他那師弟也有才學,若文章不好又何必在福建招考?我現在倒有些遺憾我們不能出簾巡場,不然就能親眼瞥見他如何寫出那細如懸絲的宋氏字了。”

平常他都是以師兄的身份考慮如何西席弟將文章寫得更高深周到,現在以考官的身份考查他的文章,感受倒非常新奇。

桓淩應道:“恰是。宋時前年在本省提學方大人手上考取了汀州府第三名廩生,今科便隨下官一併到福州來招考了。”

向來國戚在朝中都會有些權益,他如許沉得住氣的脾氣,卻比那些仗著後妃之勢驕人的外戚強很多了。兄長如此,想必mm也是和順渾厚之人,周王立儲甚或即位以後,前朝後宮想來都能安寧些。

那位親身籌辦這場大會,又想出“揭幕式”“閉幕式”這等花腔,又能在台上主持辯難,又能揣摩出宋氏印法……的主持人宋某,實在叫人感興趣。

那兩位考官中,一名致仕工部大使徐老先生在講學大會上與他共過事,另一名佈政使司參議衛大人也從講學大會語錄裡看過他如何點評門生講授,天然都堅信他評文的水準。見他給的評價如此之高,都笑道:“開門便得了一份好卷子,意頭倒好,但願以厥後的都是好文章,叫我們讀著提神。”

他們打進了福建省便直接到行館下榻,以後一向閉門謝客到初六, 這一天進貢院吃了入簾宴,就又換到貢院簾內閉關,實在比這些同考官的日子還孤寂沉悶。此時聽幾位同考官提及講學大會上的趣事,他們二人比彆人聽得更出神:

也就是他師弟聰明發憤,才氣弄出這全新的刻印法,還能刻出這麼多精修精校、全無錯訛的好書來。

他藉著飯後換衣的機遇將桓淩拉到無人處,低聲安撫他:“今夏戶部已批了建藏書樓的銀子,我們告彆禦前出京時,傳聞工部就要在皇後住的坤寧宮動宮了。可見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