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第1頁/共3頁]
葉向高道:“要到這一天,不知還要多少年,老臣是看不到的了。隻是老臣感覺,小書院便是把握根基的謄寫和算術體例的,這當然最後要讓統統人都懂才行。但中學是為大學提拔人才的,為甚麼要統統人都進中書院學習呢?有些人本性便不愛讀書,那我們讓他們曉得民族大義,曉得要愛中原,愛大明,愛陛下便可,會寫本身的名字,會看看書報便可,簡樸地算數記賬,不會遭到販子欺負便可,何需求學那麼深呢?對他們又有甚麼好處呢?”
天啟四年,在南直隸創辦了南京師範書院,在四川創辦了成都師範書院。天啟五年,在陝西創辦了西安師範書院,在湖廣創辦了長沙師範書院。天啟六年,在廣東創辦了廣州師範書院,在福建創辦了泉州師範書院,在山東創辦了臨清師範書院。天啟七年,山西創辦了太原師範書院,河南創辦了洛陽師範書院。
朱由校道:“但是到了阿誰時候,你即便是種田,還是做甚麼事都要必然的技術,而中書院便是學習其道理的時候,不學又如何能夠在這世上安身呢?”
天啟七年玄月,朝廷將教誨這一塊從禮部劃拉出來,正式建立了教誨部,部長便是原京師大書院師範書院的副校長楊鶴。此人兵戈不大行,但是抓教誨確切是一把妙手。各地師範書院的扶植和職員配置根基上是他賣力的,過後不管是廠衛還是廉政公署,都獎飾其“賬目清楚明白,無一毫錯處。任用均以才德論,無有一例秉公。”
每個書院都會聘請處所的開通士紳及有聲望的人士構成書院董事會,董事冇有薪資,權力卻極大,專門賣力監督書院的各項行動,能夠對下級教誨機構提出本身的建媾和定見。有如許一個機構對書院停止監督,應當能夠使講授環境更加純潔,西席也不敢有太多特彆的行動。
這個撥款數額已經算是非常非常高的了,因為天下的小書院本來就未幾,中書院更是隻要十來所,以是大量的錢便被用來興建書院。朱由校訂楊鶴的要求是五年以內,各個佈政司起碼要有一所師範書院,北京和南京要有兩所。每個鄉必須包管要有一所小書院,每個縣要包管有一所中書院。
天啟三年畢業的那一屆門生,在分派到各處書院後,很多人都在天啟四年被朝廷重新召回,然後再派到了各地的師範書院擔負西席。在師範教誨中,對民族的認同感教誨是第一名的,第二位就是官話的學習了。統統的師範生必須說得一口流利的官話,當然是北京官話而不是鳳陽官話。並且要求在任教時必須用官話講授,使門生起碼要能聽懂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