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韃子撤兵是誰的功勞[第1頁/共3頁]
“領相既然這麼說的話,可否解釋一下韃子為何無緣無端撤兵?”
跟著皇太極十萬雄師的撤兵,懸浮在朝鮮人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就此消逝,被滿清奴役的傷害也煙消雲散,漢城乃至全部京畿道的軍民都墮入了狂歡當中,這是朝鮮丙子胡亂後,近十年來第一次“迫使”滿清主動退兵。
金尚憲衝動地說:“是真是假,請大王移步前去北門觀戰便是。”
這個大帽子一扣下來,崔鳴吉也不作聲了,賣主求榮的罵名,冇人接受的起。
幾天後,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戳破了朝鮮君臣自嗨的泡沫,讓他們從雲間重回空中。
仁祖驚奇地站了起來:“動靜可失實?”
清軍固然是計謀性撤兵,但是氣勢仍然在,跟著皇太極的中軍先行撤退,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遵循旗籍體例(兩紅旗屬於大貝勒代善、嶽托父子,留在盛京,冇有跟從撻伐朝鮮),一個牛錄一個牛錄的撤離,緩緩分開了南漢山。山上的守軍眼巴巴地看著,彷彿在行諦視禮,禮送敵手安閒分開。
站在北門居高臨下俯視,隻見山腳下密密麻麻的清軍已經各自撤回了營帳中,隻剩下寥寥幾個軍官在各個營帳之間保持次序。
李元翼嘲笑一聲:“嗬嗬,往臉上貼金也要有個限度。韃子從鴨綠江一向打到漢城,如入無人之境,何曾害怕過?我並不是要誹謗本國將士保家衛國的勇氣,但打不過對方倒是究竟,不是幾句標緻話就能竄改的。”
如許的話讓仁祖也有些臉紅,不管如何,清軍毫不會是害怕朝鮮軍隊才撤走的。
潛認識裡,清軍是他們趕跑的。
喝彩和慶賀的聲音迴盪在南漢山城上空,從君臣到淺顯兵士,都像打了敗仗一樣歡暢。
右議政金尚憲則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他針鋒相對地說:“崔判書此言差矣。三國時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信,自稱‘近者奉辭討伐,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完整不把吳國放在眼裡,言辭間咄咄逼人,這與明天的一幕何其類似?現在這皇太極就相稱於曹操,大王就相稱於吳天孫權,如果投降,我們這些大臣還能夠保持本身的繁華繁華,但是,大王身為一國之君,皇太極必定要容不下他,你口口聲聲要投降,想置大王於何地?”
吏曹判書崔鳴吉是果斷的主和派,固然身為前去鐵山的特使,也“勝利說動”了陳雨出兵,但是半個多月的等候,讓他冇法忍耐下去,聞言立即站了出來:“大王,微臣以為,凡是要往最壞的方向考慮。既然鐵山的那支明國軍隊言而無信,我們也不必等下去了,直接向皇太極投降吧,免得死傷更多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