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保證的關鍵[第1頁/共3頁]
宦海上的風俗是一旦下定了決計就要頓時履行,製止夜長夢多以及呈現不測的能夠性。
經略使明顯早就想好了這件事,但之前冇能勸動知州,是以也就冇說得這麼詳細,現在見知州大人的口氣有所鬆動,便直接通盤說了出來。
當然這封信裡並冇有寫明二人會被奪權,而隻是說去了襄城今後要由他們來主持“其他府縣的主官過來這裡拜見齊王”的聯絡事情。
但如果一州軍政仍然歸於我二人之手,就算有不好聽的話,又如何能被你我聽到?”
並且,李恪的信使態度非常倔強地要求兩位大人必然要在一起看信,因為這是他們兒子聯名所寫。
信固然是兩個兒子聯名的,但首要內容倒是李恪這邊給出的,此中最首要的部分就是交出城池,而後搬家州府至襄城。
知州與經略各懷鬼胎,當然不想同時看信,但齊王的信使態度非常明白,不應時看就不消看了,兩位公子在襄城變成甚麼樣你們也再彆過問。
兩人躊躇了一陣,終究決定還是一起看一下,畢竟兩個兒子在對方的手裡,骨肉之情多少還是要念顧的。
以是,對他二人來講首要的就是要本身告老還之前,將本身的兒子在齊王這邊扶上馬送一程。
這些人也是州府得以普通運轉的一部分,想要獻城的過程順利,這些官員也必必要壓服他們站在主官這邊才氣夠。
李恪又轉了兩圈,叮囑了一下重視安然之類的話,便回城去了。
幾天後,江城的知州與經略使同時收到了來自襄城的信。
但如果冇了官位,回籍在家變成鄉賢如許的角色,那麼他們的所做所就會遭到鄉裡鄉親的攻訐了,由其是在他們的後輩並冇有擔負高官的環境下。
除了一些政令以外,大唐基層官員對下級的最首要任務就是稅銀,每年冬至前,下邊的知府們隻要把稅銀安然地押送到江城。
對百姓們而言,這隻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對知州和經略大人來講,現在河裡漂著的每一塊船板都是他們之前親身送往襄城的,表情與那些百姓天然不成同日而語。
“呃,本官建議現在直接頓時給齊王複書,就說我們情願投奔齊王,隻等齊王雄師入城,隻要如許才氣給齊王留下一個好印象。
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至於這些稅銀知州大人留下多少,又上繳給朝廷多少,於情於理都不是他們應當過問的事情。
是以,所謂的錦州交代的題目,隻是知州把本來送往金陵的銀子交給在襄城的李恪罷了,或者奉告各個知府直接送到襄城,連運輸的過程都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