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青陽書院[第1頁/共4頁]
青陽書院之東為延賓館,其主體修建名為東風樓,木佈局,歇山頂,翹角,香簷,下樓外伸,由四根圓立柱支撐著,構成外廊。麵闊15米,進深8米,高低兩層。顯得既寂靜,又安好。寓宴請來賓之意。樓兩側建成有兩排配房。
院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史貫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橋,稱枕流橋。橋為石構,兩旁有護欄,高出貫道溪,橋下溪流奔湧,大石枕之,有朱熹書“枕流”石刻,故名。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
書院是有看門的護院的,作為全部州府都馳名的書院,當然不是每小我想進就能進的。
護院核閱了陳九一眼,看著陳九那一身做工不菲的衣衫,將大門讓開:“出來以後左拐”。
院前有天馬、鳳凰二山分峙兩旁,儼若天然流派,當代其前後有朱張渡、柳堤、梅堤、詠歸橋、翠微亭等景點相伴;
州府大人走了,帶著滿足的笑容,必定是有甚麼功德情。
從湘江西岸的牌坊口,直往山顛,早有古道聯通,構成一條風景中軸線,嶽麓書院就建在此中軸線上的中點。書院海撥約100米,現占地2.5萬餘平方米,此中修建麵積7000餘平方米。
詩雲:“峽急豈故意,臨橋石相激;驀驚橋上聽,落日人獨立。”描述了此橋的險要。貫道溪中的崖石上,題刻有“白鹿洞”、“隱處”、“釣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締造出深厚的文明氛圍,使這裡真正表現出“泉聲鬆韻點點文心,白石寒雲頭頭是道”的神韻。
門為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梁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擴柱病,飾海波紋,刀法粗暴簡練。
青陽書院離陳九的酒樓並不算遠,隻要幾條街之隔,淩晨的時候乃至能夠聽到青陽書院的學子早讀。
石洞為花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階,拾級而上,可登思賢台。
閣為木構修建,二層,平麵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禦書閣”豎額。
報功祠,在朱子祠之西,“有功於洞之學者”。原稱先賢祠、三賢祠。
征繳雄師但是朝廷最為強大的軍隊,就算是修士,宗門麵對著征繳雄師也要退避三舍,毫不客氣的說,征繳雄師所過之處群雄退避。
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三麵環山,層巒疊翠;前臨湘江,碧波泛動。名山美水,前依後托,天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高度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