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逆臣(十一)[第1頁/共4頁]
“不止,天子年幼而輔弼或是太後代為行政,曆朝曆代都冇少過。不過,棄國的天子倒是少見的緊,以是我第一時候就想到了厲王時的周召共和,倒也應景。”
“是的。”陳凱點了點頭,繼而卻又說道:“也不美滿是我想出來的。切當地說,這事情在大明白實未曾有過,但古有先例可循。”
陳凱口中的先帝自是隆武天子,他將十多年前與鄭勝利編造的那篇關於一個讀書人萬裡南下投奔王師的故事又給李定國講了一遍:“人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我原覺得隻是勝在行路的見聞,但厥後才發明對我影響最大的倒是脾氣。一起上,我見過了太多韃子對漢家百姓的殘虐,也見過了太多漢家百姓的抵擋,幾次我都想停下來幫忙他們,但當時候我仍堅信著隻要先帝那樣的明君纔有能夠帶領我們走向勝利。直到我都快到福建了,才獲得了先帝就義的動靜。當時候我一度蒼茫,可轉念一想,總不能就這麼歸去了吧。因而,我便去投了大木。”
但是,說出這些話的人們卻未曾記得――五千年前,我們曾和古埃及人一樣直麵囊括環球的大大水;四千年前,我們曾和古巴比倫人一樣鍛造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曾和古希臘人一樣思慮哲學;兩千年前,我們曾和古羅馬人一樣撻伐四方;一千年前,我們曾和阿拉伯人一樣非常充足;六百年前,我們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更早一步揚帆遠航;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更是今後起之秀與天下霸主美利堅人一較高低!
是民族締造了文明,亦是群眾締造了國度!
而這一起對峙著走到今時本日,乃至必定將走向將來的千秋萬代的,恰是這個天下上最為優良的中原民族。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章,也不過是阿誰期間中原民族驅除韃虜的共同誌願的代言人罷了。
“有件事情我未曾與你講過,當年我南下投奔大木,實際上最早不是奔著大木去的,而是衝著先帝去的……”
古已有之,這倒激起了李定國的興趣。對此,陳凱亦是毫無儲存的娓娓道來:“周時,厲王禍國害民,國人逐之。但國人未有追至他地攻殺天子的事理,太子也不便在其父尚在時擔當王位,因而周定公、召穆公二相代行國政一十四載,直至厲王駕崩,太子繼位,史稱周召共和,太史公的《史記》中對此曾有記錄。”
陳凱不感覺有需求給李定國聯絡到羅馬共和國的事情,中國本也不是歐洲,談古羅馬、古希臘便彷彿高人一等似的,但是在儒家的思惟中,周禮、周公倒是個絕對特彆的存在,從孔老夫子開端規複周禮就是曆朝曆代很多儒家士人的終究胡想,陳凱信賴金維新、龔銘他們既然能考落第人,這方麵的知識應當還是比較豐富的,讓李定國去聽他們講故事遠比破鈔他的精力要來得更加有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