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第1頁/共5頁]
俞建社的人出產生了嚴峻轉折,由貧農後輩變成現行反反動分子家眷,紅小兵排長的職務被撤消,鬆柏峪小學辭退了他的學籍。
為了趕在入夜前擔回糧食,他打了個提早量,笨鳥先飛,早早來到碼在地頭的麥垛前,一垛十剪,(剪:小捆)恰好是本身擔的量。一個不大不小的題目又困擾著他:阿誰繩環放在上麵還是上麵,左麵還是右麵?他隻好立在地頭,等著大人們到來。
“五四年!”
吃過午餐,籌辦去黌舍的牛歲旺、俞致祥也來到河邊。牛歲旺說,“戰馬分開軍隊前,軍官問站成一列的戰馬,‘下放你們去鄉村,你們情願嗎?’,戰馬不約而同地朝著不異的方向擺了一下頭,那意義是說情願!”俞致祥說,“如何能夠,戰馬是畜牲不是人。”兩人爭得麵紅耳赤,誰也壓服不了誰,要建社作出評判。建社笑而不答。
再也不能查抄路人背誦毛主席語錄了!
戰馬是隊裡獨一的大牲口,大牲口和牛、驢不一樣。兩個老黃牛拉著一副桄,走得漸漸騰騰的,隻要皮鞭落在脊背上時才緊走幾步,放下皮鞭又是老模樣,一個上午耕不了兩畝地。毛驢子走得倒是比牛快,但是貧乏牛的耐力,走不了幾步就大汗淋漓,氣喘籲籲,耕的地場還冇有牛耕很多。這匹戰馬單獨拉著一副桄,走起路來“嘩嘩嘩”的,全然不曉得將息力量,一個上午就能耕三畝地。隊上人都把它當寶貝一樣對待。
如果說束麥子是力量活的話,試擔眼、插擔就要算技術活了。牛國鼎這些大人輕車熟路,對著束好的麥捆目測一番,擔尖順著束田繩索插下去,恰好插在重心上,麥捆不偏不倚,平安穩穩,然後抽出尖擔,叫“試擔眼”。再將尖擔的另一頭伸進另一捆束起的麥子,調適穩妥後,兩手共同,高低扶著尖擔,藉助肩膀的力量,高高舉起麥捆,將尖擔的一頭插進事前已經試過的擔眼,這叫“上擔”。建社的擔是按爸爸的身材定做的,用起來有點長,兩隻手舉不起插著尖擔的一捆麥子,嘗試了多次,藉著猛力終究舉起了,正在尋覓試好的擔眼,狗日的山風遲不來早不來,恰好這時來了,隻那麼悄悄地吹了吹,建社接受不住,舉起的麥捆“唔”地一下,掉在地上。直到厥後上了電大才鬨明白,擔是個槓桿,本身的肩膀是個支點,舉起的阿誰麥捆是阻力,本身壓在尖擔另一頭的手上的力量是動力,肩膀將尖擔分紅兩個力臂,因為個頭小的原因,動力臂太短,以是吃力量就多。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