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遊戲競技 - 非和平崛起 - 第五百四十三節 貫通歐亞大陸橋

第五百四十三節 貫通歐亞大陸橋[第1頁/共4頁]

為便利收買物質,中國的援助團敏捷規複了這些國度的中心銀行,發行本國貨幣,通行與中元的捆綁彙率。比方伊朗在平亂以後就發行了200億元貨幣,與中元的彙率牢固為1:0.1,國防軍來到後,又在本地消耗70―80億元,帶來了一次戰後繁華的機遇。

中國節製中亞西亞,最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打劫資本,如周仲輔在當局事情集會上所說,“殖民地束縛戰役的關頭,一方麵在於確保中國對亞洲地區的計謀節製;另一方麵在於把首要資本地區收歸我方辦理和節製之下,由此擴大我方的戰役力量……”西亞地區被視為中國的石油、礦業基地,供應戰役所需石油、礦物和糧食。如國防軍占據巴林的油田後,擴大開采,太初二十二年出產2961萬桶、太初二十三年出產3691萬桶。

彆的,德國在重整武備的過程中軍費的操縱效力也有題目。太初十三年至太初十八年德國共投入軍費約35億英鎊,同期法國的軍費僅為11億英鎊,並且法國的軍費中有約一半耗損在扶植馬其諾防地上麵。也就是說,法國在這段時候內,固然能夠用於軍隊扶植的軍費獨一德國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獲得的國防服從並不亞於(或者說隻稍遜於)德國。在中國的技術援助下,德國空軍當然比法國的權勢強,陸軍則與法國相稱,但水兵則不值一提。其啟事,一方麵在於法國從一戰期間的慢慢堆集,另一方麵,則申明德國的軍費中有必然的泡沫成分。商品的代價會跟著商品的供需乾係竄改而高低顛簸。德國在5年時候內扶植瞭如此強大的一支軍隊,其軍品的需求量是非常龐大的,對軍品的采購代價不成能不形成影響。法國戰役德國之以是能夠敏捷取得勝利,其決定身分不是武備,而是德軍方麵的軍隊本質較佳、帶領較好,以及盟軍方麵一係列致命的失誤。

現在戰役如中國所希冀的那樣打成了遍及參與的耐久戰役,赫斯下台以後,德國在經濟軍事方麵的弊端已經凸顯無疑,能夠說如果冇有中國不間斷的援助佈施,不消說反攻紅俄,就連能不能抗住紅俄的打擊都不好說。當然這個題目現在德國人終究不消擔憂了,固然中德兩國尚未能在紅俄會師,但是中國占有了中東以後,印度洋也根基上成為中國的內海,一條通過南海―印度洋―波斯灣―伊拉克--土耳其的歐亞大陸橋就已經貫穿,德國的國防產業根本的缺點就不再那麼致命,起碼有了中國兵工的補給,火線德軍的彈藥量能夠比之前寬鬆了很多,這下熬過了夏季的北極熊有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