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第1頁/共3頁]
一口氣給出三兩銀子,不愧是張家,就是豪氣!
張居正一身便袍端坐在書案前翻看著從京師飛騎送來的奏疏副本。
“我說寧掌櫃,做買賣不是講究一個信字嗎?言無信不立,你如許坐地起價今後還如何開門做買賣?”
一個時候後,張府的采買管事便來寧家饅頭鋪取手抓餅。
“回稟父親大人,孩兒覺得陛下此意是為養廉。”
前麵的鋪墊就是為了讓張敬問出這句話。即便讀書人在晚明不再那麼值錢,但也是讀書人,不是商賈民夫可比的。
不得不說張家人的辦事效力還是很高的。
ps:明朝一錠三兩銀子大抵是現在的120g,算是小元寶吧。彆的明朝的銀價真的竄改蠻大的,根基從萬曆開端白銀大量湧入,變得不值錢了。
這個不利孩子如何敢擅作主張。這但是一百張手抓餅啊,就這麼白送給張家?
一旁的寧劉氏急的直瞪眼,可張家的采買管事張敬就在中間,她又不敢多說甚麼。
......
卻說張敬揮了揮手命府上主子將一百份油紙包好的手抓餅搬離了寧家饅頭鋪。
張居正就是少年神童,以文立名,跟其打交道最好還是感染些文氣的好。
如果一張餅子訂價是三文,他最多貪掉一文,但如果一張餅子是二十五文,他便能夠貪掉七八文。
換句話說,張敬肯直接將銀錢付足並不是因為他感念寧修的高義與急智,而是因為陳家手抓餅的單價上漲,他報的預算就能跟著上漲。而張府每月覈算對賬時,他能夠貪掉的火耗就會大增。
張敬愣了一愣,旋即大笑道:“風趣風趣,你這小相公倒真是有幾分意義。”
比及每月查對賬目時,他們會將實際花消和采買人報的預算停止查對,隻要出入不是太大也就不會窮究。
“多謝大管事!”
寧良趕緊叫來寧修,一邊賠笑一邊解釋道:“給閣老籌辦的這批手抓餅與淺顯鄉野村夫吃的分歧。這些手抓餅插手了羊裡脊,又有上好的黃醬,味道非常特彆,故而二十五文一張。”
“父親有命敢不從耳?”
“今晚我們爺倆好好喝兩杯!”
張懋修自幼‘積學好古,清約寒素’,冇有一絲一毫的紈絝後輩氣味。加上其性溫良,又極孝敬,張居正對其心疼便不難瞭解了。
“好兒子,真是爹的好兒子啊。修兒啊,你這腦筋是如何長的,書讀的好又會贏利。”
張居正蹙著眉頭放下奏疏,沉聲問道。
不過是三兩銀子就歡暢成如許,如果三十兩,三百兩,三千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