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販藥指南

第43章[第1頁/共4頁]

機構及品服

醫學提舉司“掌考校諸路大夫課義實驗太醫教官,訂正名醫撰述筆墨,辨驗藥材,訓誨太醫後輩,領各處醫學”。內有提舉一人,副提舉一人。

禦藥局和禦藥房

清朝的太病院,軌製大抵以下:

金元期間編輯

太病院的沿革及其軌製

王惟德,彆名王唯一,是宋朝聞名鍼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禦。天聖初年,受命編修鍼灸冊本,他對古醫書中有關鍼灸的記錄和鍼灸圖式詳加訂正,並對曆代醫家的鍼灸實際停止體係總結,於天聖四年(1026年)編成《銅人睮穴鍼灸圖經》三卷。天聖七豐(1029年)由當局頒行天下,作為學習鍼灸及臨證取穴的標準。他還設想並主持鍛造明堂鍼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分可合,體表用金字標有鍼灸穴位稱呼,穴孔處塗以黃蠟,內裡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鍼灸分寸精確進針,內裡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不然不能刺入。它是當時作為鍼灸講授和測驗大夫用的。

機構及品服

明朝也設有太病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病院令,後改稱院使。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病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病院是最高醫藥辦理構造,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病院隻設院判不設院使,以燕從命於北京太病院的帶領。清朝隻設一個太病院,院使正五品,統轄醫藥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禦藥房也劃歸太病院辦理,天下醫官同一由太病院差派、考覈、起落,從而加強了同一帶領。但這類體製未能對峙下去,禮部管生藥庫,總管寺人管禦藥房,減弱了太病院的服從。清朝中晚期,醫政辦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病院作為天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持續了七百多年。

明太病院的三皇廟內,曾有元元貞年間(1295-1296年)所鐫、宋王惟德撰《銅人睮穴鍼灸圖經》全文的石刻,其碑之題篆為宋仁宗的禦書。石刻是元惠宗至元年間(1335—1340年)自汴梁(今開封)移到這裡的。

金代大抵上也仿宋朝,在宣徽院之下設太病院、尚藥局、禦藥院。太病院內設有提點、院使、副使、判官、管勾、正奉上太醫、副奉上太醫、長行太醫。兼有醫學教誨性子,培養各科門生,以良好之學員彌補太醫之職。

太病院當代醫療機構稱呼,是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層辦事的醫政及醫療保健構造。太病院始設於金代,附屬於宣徽院。太病院的最高長官是太病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藥,總判院事。”彆的,太病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誨,另還設有各種稱呼的太醫和醫官。

推薦小說:

我,真不想當土匪 |  讓你打擊罪犯,你卻審判丈母孃? |  甜心V5:BOSS寵翻天 |  金玉帝凰 |  億萬歌後乖乖就擒 |  女神升職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