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二章 變法的目的[第1頁/共3頁]
梓州知州何郯因上書言,這一次河朔地動,是陰盛,是臣強君弱,以此喻韓琦謀朝篡位,要求派遣王陶。
不是兩個陣營,而是他司馬光被伶仃了。
貳心想當初濮議時,他們連英宗天子,韓琦,歐陽修等人都是不懼,現在又何懼於王安石一人呢?
章越收了雨具在台階上拍了拍,瀝乾水後交給一旁的寺人。現在但見一名紫袍大員站在一旁拂去袍角上的雨水。
崇政殿朝南,而延和殿朝北故稱倒座殿。
這時候一旁傳來腳步聲,一樣身為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和司馬光恰好到此,看到了章越給王珪清算衣袍的一幕。
特彆在這一次阿雲案之上,韓維,呂公著二人竟支撐了王安石,而並非是他司馬光。
王珪是章越的座師,雖說這師生乾係擺不到檯麵上,但暗裡章越對王珪還是持弟子禮的。
這時候官家道:“這一次河朔大災,國用不敷,曾公亮建議今歲朕祭奠南郊,兩府大臣辭去犒賞,朕命學士院取旨,你們可有劄子上1
呂誨聽司馬光這麼說,不再言語。
卻見王安石與司馬光定見截然相反,然後章越便看著司馬光,王安石二人當殿開撕起來!
司馬光道:“陛下,諫官需三者,一不愛繁華,二重於名節,三曉得治體,現在鹽鐵副使呂誨能夠勝任。”
現在河朔大震,官家想起曾公亮的話,恐怕狄夷倒黴中國,河朔是大宋防備遼國的火線。
王珪是翰林承旨學士,職位最高走在前麵,厥後是司馬光,王安石,章越陪在最末。
熙寧元年八月,河朔大地動。
司馬光與呂誨二人在濮議時同為諫官,在那疾風波高的時候二人聯手作戰,硬著逼著英宗天子認爹之事,不得不告一段落。
同時施之前賦稅安撫百姓。
王陶終究冇有回朝。
現在在朝的大臣們幾近都記不得當年章獻太後垂簾時的風景。
生了災情就要賑災,但是國度冇有錢,三位學士便會販子事,官家抱怨天下三百軍州官員多不得人。
吳充在上一次與章越一併草擬募役法時,深受官家賞識。故而這一次也是委以重擔,安排了他安撫河北的重擔。
官家道:“可惜現在諫官也不得人。”
司馬光和王安石各取出一封紮子奉上。
不過地動之事,官家擔憂的是狄夷陰盛,但宦海上總有人不忘搞事。
王珪笑著與二人說了幾句話,王珪為翰林學士已經十二年,可謂是老翰林老學士了,而王安石司馬光都是剛出任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