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父輩的旗幟[第2頁/共5頁]
早在春秋戰國時,齊人就開端在海上討餬口,靠魚鹽之利將山東半島開辟成了大漢人丁最麋集的地區,而帆海業也相對發財,漢武帝時滅衛氏朝鮮,便遣了樓船將軍楊仆將七千人,乘樓船渡海攻朝鮮,固然這一起功敗垂成,丟了大漢的臉,但足見渡渤海已非常平常。
而河西與西域,亦被視為關西大縱深的一部分。
傅介子點頭:“然東夷苦寒,夏季不能活人。”
任弘也清楚,這是一場線路之爭啊,是西進還是東進,兩邊足以將狗腦筋打出來了。
任弘先前在典屬國時實在也存眷過東北,乃至以描畫輿圖為名,鞭策過朝廷調派使者去看望倭島。
而在樂浪郡以南的三韓,更是被大漢另眼相待,固然半島南部多山,當在漢人看來,三韓人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他們不但善田種,有邑落長帥,馬韓人曉得養蠶,辰韓人則被使者稱為“秦韓”,自稱先人在秦末時從中原逃來,說話和中原竟能互通,略有禮節。
究竟擺在麵前,範明友無言以對,隻能強自請命道:“大將軍,孝武天子時,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此事不亞於張騫通西北國。下吏覺得,東夷之利亦不亞於西域,大有可為!”
“恰逢匈奴遭受天災,諸國背叛,人死十三畜死十五,大衰弱。前人雲,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百年難遇之機,大漢當合舉國之力,擊其腹心,畢其功於一役!”
霍光拔出佩劍,直指身後的天下輿圖,劍尖瞄著大漢正北方的匈奴單於庭!
“東方曰夷,其國有挹婁、扶餘、東沃沮、北沃沮、濊、三韓、倭等。”
要論這個,傅介子但是占了大便宜,誰讓“西域”的觀點那麼大呢?隻如果西邊的都能往裡裝。
貂裘確切是好東西,這年初的貴族常以此誇耀繁華。但長安到遼東襄平五千裡,間隔東夷就更遠了,各地都另有很多山林,植物野獸經常出冇,想要外相就近打獵便可,完整冇需求像近代的俄國人一樣捨近求遠,追著貂和水獺超越了全部西伯利亞。
“但本日分歧!”
不過住在靠海地區的挹婁人,亦是可駭的海盜,常常乘船南下,攻擊後代北朝鮮東海岸的沃沮人,故沃沮人每逢海水解凍就往山裡跑。
東夷與西域分歧,西域是大漢與匈奴比賽的疆場,計謀要地,花多大代價都得拿下來。東夷倒是雞肋,食之有趣,棄之可惜——就連可惜,也是任弘等少數人纔會生出的設法,匈奴左臂,在烏桓鮮卑反擊時早就斷了,範明友此議純粹是出於派係私利,於國事並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