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小枝槊頭[第1頁/共4頁]
轉念一想,也對,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那都是穿得跟鐵罐頭一樣的重甲,說不定還是具騎,把著四五米乃至更長的騎槍,用雙手吧,壓根兒揮動不起來,用單手吧,也就隻好夾在肋下了。現在這年代還冇有重甲,孫策一身魚鱗,擱ad&d裡那叫中甲,太史慈則底子冇有著甲,以是即便在馬背上,那長兵器也是舞得起來的。
本來兩邊的體力隻在伯仲之間,誰都絞不贏誰,也誰都不肯放手,終究同時把槊頭和小枝給掰折了。這下大要上是孫策吃了虧,因為自家戟上的小枝彈射起來,直飛向他的麵門,固然孫策倉猝抬頭遁藏,還是被勁風在臉上劃出一道細細的口兒,鮮血“刷”的就滴下來了。但實際上是太史慈虧損,因為孫策戟上的小枝雖斷,大刃還在,完整能夠持續當矛使,但太史慈的槊頭堅固處就粗如小臂,兩側刃展,寬達十多公分,底子不成能靠人力給掰折,以是折的實在是槊杆接槊頭的木質部分。說白了,孫策長矛在手,太史慈可光剩下根棍子啦。
跟著高橋馬鞍而來的馬隊戰術的改革,除了弩馬隊變成弓馬隊以外,還包含了搏鬥馬隊的產生,中原人終究能夠在馬背上揮動近戰兵器了――實在即便匈奴人,在冇有高橋馬鞍之前,真正能夠騎馬搏鬥的也隻要某些特定懦夫罷了。不過當時候的中原馬隊根基都是槍馬隊,利用矛、槊,或者戟之類的捅刺兵器,進犯方向根基是正麵。象後代縱橫歐亞大陸的阿拉伯人或者蒙前人那**刀馬隊、鐵蒺藜馬隊,這時候還並冇有呈現。
照說孫策跟太史慈的體力隻在伯仲之間,太史慈雖說仗著泰山壓頂的猛撲之勢而來,畢竟是單手揮刀,孫策雙手握著戟杆,比較力量,就一定會輸給對方。並且孫策的戟杆也是木芯積竹,他老爹是一郡太守、天下名將,家中殷富,說不定兵器的質量就比太史慈的高了不止一個層次,也不會光一刀就給劈斷了。但是人算不如天年,恰好孫策就冇法“硬食”下對方這一著!
如果兩邊都用槊,這兵器絞不起來,但是一方用戟就分歧了,戟上小枝盤曲向上,恰好用來鎖拿兵器。當下孫策鎖住了槊頭,雙膀用力這麼一絞,對方力量如果小一點兒,當場兵刃就得脫了手。但是太史子義也是個力大無窮的,不但冇有脫手,反倒擰著勁兒要給絞返來。如果遵循普通的作戰法例,孫策一絞不動,就該臨時放棄,抽出戟來,但是太史慈這麼一擰,鼓起了孫策的大誌――好,我們就來比比看及究竟是誰的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