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攻心之計[第1頁/共5頁]
陸議答道:“張子布、張子綱、秦文表、陳子正等,皆謂曹丞相代天撻伐,軍又勇銳,其勢不成當也,當速遣質,以示無他。唯周公瑾雲長江通途難渡,兼之北兵不平南水,或可戰而勝之。程德謀、黃公覆等並不肯降。孫權躊躇,頗欲遣質。周公瑾乃雲可遣使四方,以阻王師挾勝而進,若不能時,再遣質不遲……”
這些人跟陸議等吳中大姓分歧,並不但願看到孫氏政權毀滅,以是最好的體例就是勸孫權向朝廷遣送質子,而朝廷則答應孫家久鎮江東。本來漢室傾頹,這是一個瞧著比較輕易達成的目標,這些人還因本身為朝廷保住了東南一方淨土而沾沾自喜呢。但是誰想到曹操俄然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臣服於漢朝很能夠同期間表著臣服於曹操,這是誰都不樂定見到的局麵——我能夠當至公司的董事,但毫不肯當分公司的董事啊!
並且曹操在中原芟夷諸侯,除了一個呂布臨時放到西北去以外,其他盤據權勢一個不留,該滅的滅,改收的收,可見孫氏想要久鎮江東,那能夠會變成一場完整不實在際的幻境。這些人自量冇法與曹操相對抗,以是他們所能做的,也唯有將被兼併的光陰儘量延後罷了——本來的汗青上隻要魯肅、周瑜跟孫權說:你能夠在江東當一輩子土天子,誰的賬都不賣!
陸議點一點頭,但隨即他也想到了甚麼似的,驀地瞪大了雙眼。是勳不由嘲笑道:“此真好計也——可請陳子正前來商討。”
這類敵對和壓抑的政策,也必然程度上激發了孫策的遇刺。以是孫策臨終前要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儘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表示孫權能夠放寬一點兒對吳人的抑壓政策,以建立更遍及的統治根本。但是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兩邊的嫌隙也不是換個主子便可刹時化解的,在本來的汗青上,直到赤壁之戰前後,孫家班裡還冇有一個身居高位的吳人。
以是按照史乘所載,當曹操雄師壓境的時候。孫權調集群臣構和,此中就見不到幾個本地人的身影,滿是一票外來戶——也就周瑜一個算是故鄉在揚州,但還是江北的廬江人,完整不沾江南的邊兒。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點上,吳四姓還並冇有被孫權收伏,反逆之心仍很固執。
但這當然隻是大要上的態度,其內心深處則無日不想著毀滅這個外來政權。孫策對此也心知肚明,以是他隻肯重用淮上人士,包含張昭、張紘、陳端和秦鬆等——後三個都是廣陵人,張子布是彭城人——吳人隻能沉湎下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