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1頁/共5頁]
聞得張湯將要遷任玄菟太守,正朔大朝後便會外放離京,長安城的貴爵權貴們紛繁彈冠相慶,恨不能大擺筵席為張湯早日送行,跟送瘟神也差未幾。
萬裡漢疆內,除卻宮城和兩位皇姊的府邸他不敢硬闖,旁的處所另有誰敢攔他?
嗯……中原自古是人治更勝法治的,說不上是好是壞,若真要做到“法不容情”,不去考量“其情可憫”,雖顯得更加公道公允,但也一定是最好的法律體例。
大漢鐵血尚武,為君者如果不敷霸氣,是鎮不住那群彪悍武將的。
賢王劉非算是那“半個”,他雖是文武雙全,然性喜驕奢,且為人甚是傲慢,壓根不屑於屈尊紆貴皋牢民氣,更遑論和那些鹵莽將士同心同德。
後代西歐法係中,特地歸入陪審團軌製,不也是要保有人道和法律間的均衡麼?
何況劉寄貴為親王,出任中尉後,諸般行事可比昔日的張湯更霸道。
此詔頒下,群臣皆為之嘩然。
律法是品德的最低標準,張湯不過是將這道標準稍稍拔高了些,倒也算不得真正的法律殘暴,畢竟是在天子腳下,另有禦史府在背麵時候盯著,不時上奏糾舉其法律過苛,故張湯也僅止在律法答應的範圍內,對犯人從重量刑罷了。
劉寄身高八尺不足,又自幼參軍,在外交戰多年,那砂缽大的拳頭如果捶健壯了,絕對是要筋斷骨折的。
漢廷政治民風又較為開通,君臣間很有先秦那等“合則來,分歧則去”的感受。
劉寄可就冇這般顧忌了,府卒不能闖府,他堂堂親王還進不得麼?
大臣不完整劃一官吏,朝堂上的公卿約莫近似後代的特任政務官,各府署屬官乃至各地官府的官吏等通過層層評鑒和拔擢的事件官,纔是大漢文官體製的真正基石。
中尉位列諸卿,且位高權重,張湯能穩坐此位十七載,非但是因得蒙天家書重,更是他確切做得極其超卓。
中尉府過往若要突入貴爵府邸緝拿嫌犯,依律須先向內史府乃至廷尉府通報請準,張湯雖為法律嚴苛的苛吏,但亦是嚴於律己,本身更加謹守法度。
正因如此,劉越多年來都是身為僚屬,為胞弟劉寄出運營策,大將軍的光榮頭銜也是下落在霸氣四溢的劉寄頭上,而非身居帷幄中的劉越。
劉越有自知之明,故而從未生出甚麼不實在際的妄念。
天子劉徹得了暗衛呈報,覺著這群傢夥真是不循分,如此對勁失色實在讓他不爽,難不成冇了張湯,長安城又要被攪得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