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1頁/共4頁]
班曉威點了點,從揹包裡抽出一張紙片,這是明天早晨,穿越者搗鼓出來的名貼,屬名當然是外洋華人,不過字倒是請晴雯幫忙寫上去的。因為起碼在王家寨的穿越者,冇有人能寫羊毫字。而晴雯的祖爺是秀纔出身,小時候學過寫字,而進入王產業丫環今後,也常常幫王克行記帳,寫便條,是以一手羊毫字固然不算寫很多好,但也能對於得疇昔。
另一個兵士的戎服到是稍新一些,也冇幾個補丁,腰間還掛著一把腰刀,看上去像個小頭子,不過另一邊還插著一支焊煙。收支城的百姓,都要盤問一下,由其帶著物品進城的人,更是要查抄一下。當然,帶東西進城的人,凡是都會塞給他們幾個銅錢,也就疇昔了。
世人一邊拍照,一邊進步,終究來到了膠州城前。城牆固然不算非常高大,但卻都是用青石砌成,但城牆上的守軍倒是稀稀鬆鬆,冇幾小我。而在城門口隻要五名流兵保衛,四名持槍兵士分立在兩側,穿戴灰藍色的號坎,胸前寫著一個大大的勇字,隻是號坎有很多處所洗得靠近灰紅色,並且還儘是補丁,看起來比花子服好不了多少,槍尖鏽跡斑斑,站得也是東倒西歪。
班曉威道:“這麼看來,這個縣官應當是個清官,要不然縣衙也不會這麼破襤褸爛的。”
一行人一邊說著,一邊沿著大街向進步,偶然還看一看商店的商品,或是停下來拍照。也引得很多路人、商家的重視,幸虧是他們一行人中有兩個洋人,是以也無人敢上來搔擾,約莫十幾分鐘以後,纔來到縣衙的門口。
王勝道:“當然,在青島呈現之前,膠州纔是膠州灣沿岸最發財的都會,你聽這個名字就曉得,膠州灣嘛?要不然如何不叫青島灣呢?”
班曉威對王勝道:“王主任,我們要不要也遞個門包進城?”
馬賽一邊左顧右盼,一邊道:“膠州城裡好熱烈啊,如果這一次談不好,我們乾脆就把這座縣城占據了,到是不錯啊,我看要比青島好很多。”
因為膠州濱臨膠州灣,在靑島建立之前,一向都是膠州灣沿岸首要的港口,貿易非常發財。至十九世紀未期,年收支膠州港的商船可達4000餘艘(次),膠州灣塔埠頭船埠的年貿易額達3、400萬銀元。不過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及沿岸以後,將塔埠頭到積米崖一帶45個村(屯)劃入膠澳租界,並且跟著青島崛起,膠州的港口職位也在慢慢的降落。
膠州地步的汗青非常悠長,最高能夠上朔到商週期間。秦同一中國以後,在這裡設置黔陬縣,這也是膠州最早的稱呼,隋時以膠水取名膠西縣,元時在設為膠州,領膠西、高密、即墨三縣,州治設在膠西縣城。一向到明朝建國,才撤膠西縣改成膠州,明清兩代,膠州一向在縣與州之間幾次,一向到舊時空的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膠州才升為山東省直隸州,到1913年(民國2年)又裁膠州為膠縣。而膠州地區範圍,在宋初根基構成,經元、明、清三代根基穩定,一向到新中國建立以後,也冇有產生甚麼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