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1頁/共6頁]
天子瞥了一眼中間侍立的塗文輔,“潘汝楨不是第一個上奏疏給你們九千歲建生祠的人嗎?他如何敢反對?老魏已經管不了他了嗎?”
“針對郡縣製的弊端,漢高祖采納折中之法,郡縣製和分封製並存。這個行動是有結果的,呂氏亂政,幾近要顛覆劉氏天下,之以是冇有勝利,除了周勃和陳平在朝廷主持,還因為當時劉氏處所氣力派始終管束著呂氏。”
漢景帝的父親漢文帝留下了大將周亞夫,並且在他的朝堂之上另有竇嬰等一批優良的人才氣夠利用,以是,固然七國聯軍稀有十萬之眾,但在這些英才批示之下,兵變還冇構成氣象就被彈壓下去了。
反觀建文帝,仁厚、荏弱,在一個淺顯讀書人,大族公子身上呈現這些本質,會被人稱為君子,但在天子身上,倒是致命的缺點!
“大明朝遲早會被藩王拖垮!”
同是因為“削藩”而起的兵變,為何會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時候裡呈現了兩種截然分歧的成果呢?
“但時候一久弊端也很較著,悠長以後,諸王子孫繁衍,代代擴大,到最後尾大不掉,成為朝廷和全天下的承擔,乃至是威脅。”
先說大明達到汗青之最,讓大師歡暢一下,然後常威話鋒一陣,“但我大明有一點比不上大漢!那一點呢?強力的削藩!”
監生們當即回道:“寫信!遍告南京和一十三省學子,讓他們到官署前去,要他們問個明白!”
這的確是在玩火!
在反對者的名單中常威竟然看到了河南三司和浙江巡撫潘汝楨、浙江佈政使閔承弼、漕運總督藤樂山的名字。
漢景帝與建文帝實施的政策有類似處,他們都是以寬鬆著稱,都鼓勵生長經濟,少施科罰,看上去兩人都是比較仁慈的君主。
天子這才放下心來,讓塗文輔出去寫聖旨,又問常威:“你從哪來的?”
朱棣暮年隨朱元璋四周交戰,授封燕王,開府北平,鎮守大明朝北疆。在北方軍隊將領中,不管春秋、職位、聲望都是最高的。
漢景帝削藩,第一刀就宰向最強的諸侯王劉濞,逼的劉濞倉促間起兵背叛,七國叛軍冇法構成同一有效的批示,使周亞夫得以率先擊破其他叛軍,最後打敗劉濞。
要曉得國子監監生根基上都是各地舉人中的佼佼者,和會試落第舉子裡的優良之人,約莫都是黃宗羲這類,這類書天然看的懂,拿歸去漸漸看就是。
天子轉了話題:“接下來你籌辦如何乾?”
縱觀“七國之亂”和“靖難之役”,二者有很多類似的處所,都是建國天子分封諸侯王留下了背叛的禍端,而兵變都產生在他們孫子輩當天子的時候,且兵變的導火索都是天子實施“削藩”政策導致最強大的藩王舉兵造反,連造反打的燈號都非常類似,都是要誅殺朝廷內的奸臣,規複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