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第102章[第2頁/共6頁]
長輩們離了席,雖有管事的媳婦在旁相陪,桌席間仍有細細的群情聲響起。湘雲與寶玉一時都有些無所適從,黛玉想著自個兒是外姓人,倒不好出這個風頭,三春是府裡的女人,出來撐撐場麵倒是合適,隻是坐得離她太遠……她這廂還在想呢,卻見薛阿姨打那邊席上拉了探春起來笑著與從來賓分辯道:“原都說大女人是最有孝心的,本日她父親的壽辰,也不知她送了甚麼禮來,我們且等一等,也瞧個奇怪。”本日請的本就是本家的遠親與極要好的親朋,薛阿姨此話一出,世人苦衷皆是必然,倒也不再群情,均埋頭旁觀。
“女人,十一太太要進二門了。”紫鵑上來悄聲回道。黛玉起家告了罪,往二門迎去。
1、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彆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候,杜鵑徹夜不斷啼鳴,叫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細心打量,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前人誤覺得它啼得滿嘴流血,剛巧杜鵑高歌之時,恰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類色彩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朝墨客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當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厥後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故,身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聽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絡在一起。李白詩雲:“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卻彆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彷彿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輕易震驚聽們的鄉愁鄉思,宋朝範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窮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采,依托了墨客傷感和無儘的哀怨,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騷人,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意味物了。
黛玉觀了半日火,此時掩唇吐了瓜子殼,笑向湘雲道:“你說這話是誇她呢,還是罵她呢,也難怪她同你急。‘內心眼裡隻要她主子,再容不得彆人了’這話乍聽著是好的,隻你細想想:哪個主子是天生天養,孤傲獨無親無長的?誰也脫不了是要敬六合君親師的,作主子的以主為尊本也冇錯,可若說內心眼裡隻要她主子,竟是在她內心連主子的‘六合君親師’都要退後一步,這等主子,曉得的,隻說是她自個兒笨拙不還禮數;不曉得的,倒要覺得是做主子的胡塗不知忠孝,是以教出這等傲慢的主子來……你說說,你拿這話出來比她,她能不急?――先時我們年紀小,人雲亦雲也就罷了,現在怎好再似這般口冇諱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