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思[第1頁/共3頁]
周文瑾本來想著,康哥兒記在孃親名下也不是好事,起碼逢年節和忌辰的時候另有人能給孃親敬香燒點銀錢,反正不過是分走孃親的一部分陪嫁罷了,孃親留給她的嫁奩已經非常非常的豐富了。
周文瑾這邊等喬姨娘一走,她立即就賞了那攔著喬姨孃的小丫環一把窩絲糖,小丫環拿著糖高歡暢興的跑了。
比及藥也熬好了,采薇撩了簾子出去,稟道:“七太太醒了。”
當時,孃親走後兩年,父親就娶了第二房後妻,她的繼母是陝西姚家的女人,是祖母的手帕交保的媒。
周啟軒感覺內心虧欠這個大女兒很多,不放心留單獨留她在滄州餬口,何如周文瑾就是不鬆口。因為周啟軒和長房的三子――六老爺乾係最要好,他不得已把女兒拜托給六太太蔣氏,他帶著姚氏母子去往山東任上。
厥後,她一向單獨留在滄州餬口,直到嫁給陸文宗。
周文瑾也是到十1、二歲的時候,才曉得看起來花團錦族的周氏一族實在遠冇有大要上看上去那麼敦睦及風景。
到了周文瑾的祖父那一輩,周家曾祖生了三個兒子,彆離是宗子周耀安,次子周耀榮,和三子周耀寬。周文瑾的祖父是三房這一支。
說是侍疾端藥,實在也就是坐在耳房裡看著小丫環把藥煎好,再由采藍等人端到床前去喂紀氏喝藥,周文瑾畢竟隻要七歲,都怕燙著她。
周文瑾記得,孃親走後,她的陪嫁是交給四老爺周啟明幫手打理的,周啟明是周家二房的次子,打理碎務是一把妙手,人也誠懇忠誠。
周家曾祖持家有方,逐步將相鄰居家的院子買下,將其打通,周家祖宅的占地擴大了很多。
周家是耕讀傳世之家,在滄州安身已有百年之久。祖上出過閣老、封疆大吏,也出過尚書,進士舉人就更多了,周家名譽最鼎盛的時候,同時有五位後輩在朝為官,還留下了兄弟二人同為狀元,本地人稱梧桐雙棲的嘉話。
周文瑾又陪著孃親說話,看著紀氏有些累了,她就起家告彆回了本身住的小院子。
周文瑾住的處所叫綠籮院,她由翠桃陪著淨臉換了家常的衣裳,坐在臨床大炕上,她喝著溫熱的杏仁奶,思路卻漸漸飄遠……
厥後,她長大了,和陸文宗訂婚以後,父親把孃舅從餘姚請過來,還特地請了周家長房的人,和城西的張舉人做中人,籌議紀氏的陪嫁該如何分派給她和康哥兒。
這三房的兄弟仍舊餬口在一起,對外是一家,關起門來,三房都有各自的財產和地步,伶仃打理各自的碎務,收益和支出各自大責。公中彆的有一本帳冊,也有很多田產和鋪子,收益就作為公中的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