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平台不同[第2頁/共3頁]
而作為論道的當事人,肖逸儀態安閒,文雅自如,與眾弟子構成極大反差。
待百姓眉頭舒展,全數融入到其道當中時,肖逸卻道:“大師無需費心沉思,因為諸道底子不能相提並論,即便耗儘平生,白費萬年,也冇法思考明白。”
諸家愣然,好似明白了肖逸所說之意。
若能在論道大會上大放異彩,對後六十年運勢大有裨益。對於正在走下坡路的道家來講,尤其首要,也難怪眾道家弟子會嚴峻。
“從而,我們也就更加認同自家之道,沿著自家之道不竭深切。隻要當二家相遇時,我們才氣聽到分歧之論。但是,因為身後有諸多百姓的承認,我們便覺得自家之論精確,彆家之論荒誕。”
說諸道“皆有理”還可,說各家“皆在理”,諸子百家豈能容忍?此話如果肖逸開篇而言,定然要遭到百家炮轟。但是,顛末剛纔對諸道的批評以後,再說此言,百家心中固然有些不悅,但也甘心承認,冇有貳言。
但見肖逸踱回台中站定,下巴微抬,目視火線,一股淩然正氣便油但是生。身邊之人受其傳染,也垂垂平靜下來。
話鋒一轉,道:“但是,對於我等百姓而言,俗事繁多,騷動無數,涉略之事龐雜而無序,並非一家之道便可斷之。”
肖逸淺笑道:“這還是我們創道初誌的題目。不過,現在所講的重點不在於此。我想奉告大師的是,當我們論道時,問的百姓分歧,其成果定然分歧。比方,當儒墨論道時,問青州百姓,其言必定支撐以直抱怨;當問及徐州百姓時,其言又必定支撐以怨抱怨。這是何故?”
肖逸卻道:“諸位定然覺得,這是諸家教養之功,再普通不過。但是,諸位可曾想過,墨家在徐州講道,統統道論皆對,但是到了青州講道,卻彷彿全然不對。儒家易地而處,其成果也是普通。一樣道論,換了地區,換了人群,其成果便截然分歧。這此中的真正啟事又是為何?”
論罷諸道,終究該由肖逸闡述自家之道。
麵對這等景象,道家弟子竟都不由自主地嚴峻起來。連坐在椅上的二位真人和長清道者也神情莊嚴,非常體貼。
想要將人們從疇昔的思惟桎梏中擺脫出來非常困難,故而肖逸分解的非常詳確。
頃刻間,全場寂然,落針可聞。(未完待續。)
肖逸持續道:“人的思惟非常龐大,但是有先入為主之性。凡是打仗到一種思惟以後,就會深切腦髓,根深蒂固,極難竄改。我們從小打仗自家之道,對自家之道堅信不疑。各州內的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其道影響,也天然冇有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