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提南峒[第3頁/共4頁]
過了虎帳就是番豹山了,番豹山地形險惡,隻要一條一人寬的山間巷子通過,這個處所是漢黎兩邊分界的首要隘口。過了番豹山,就是生黎居多了。生熟黎各有方言,餬口風俗也不大一樣,彼其間很少來往――隻要造反的時候纔會結合到一起。
幾個土兵過來,隔著一段間隔大聲的問著話。他們都穿戴布衫,下身倒是三角褲一樣的布條包裹著,這個是黎族男人常穿的一種服飾,有點象日本人的兜襠布,腰裡跨著鉤刀――這是每個黎族男人都隨身照顧的,便是出產東西,又是兵器--身背弩箭。
遠處的山坡上能夠看到零散的一二個村寨。固然已是春季,但是海南四時如夏,還是山花爛漫,草木蔥蔥,風景特彆都雅。和山外荒煙蔓草的淒冷氣象比擬彆有一番風味。
至於鐵器,耕具能夠耕作出更多的糧食,刀具能夠武裝土兵。如許下去,本身峒將成為番豹山一帶最敷裕的峒。己方支出的不過是女人和棉花——女人送出去做工既省了糧食另有支出;棉花是女人們自紡自織才用的,山上到處都是,不值幾個錢。
如許的圍牆大夥還是第一次看到。村裡房屋都是金字塔形的稻草屋。屋子牆壁是用竹片編成了籬笆糊上泥土做得,看起來很特彆。這個提南村,就是這個峒的“首府”地點。
在更早的當代,黎族婦女都是用木棉織布,木棉的纖維固然具有輕軟、不易被水浸濕、耐壓性強、保暖性強、天然抗菌、不蛀不黴等長處,但是纖維太短,不太合適做紡織質料。
合作兩邊都比較對勁商談的成果,峒主叮嚀人拿酒來待客――用黎人蒔植的山欄稻糯米釀造的米酒,這類酒在後代生長成了一種本地的名產土黃酒“山蘭玉液”。
山欄酒是最簡樸的糯米飯發酵酒,釀製期隻要七天,酒精含量微乎其微,和後代的酒釀差未幾。在場的人都喝了一碗。
進入山地後,山勢並不險要,沿路能夠看到一小塊一小塊的山間的小片地盤,種著即將收割的稻子,比較陡峭的山坡上也有蒔植過的陳跡,綠色的山林裡如同脫毛的毯子,不時暴露一塊塊的黃色,這就就是百姓們種的山欄了――這是一種近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體例。
鹽對黎族群眾是非常首要的餬口必須品,鑄鐵耕具則是出產必須品,見了這些見麵禮,符峒主很歡暢,“高貴的客人從那裡來,來我們這有甚麼事?”
漢黎之間的買賣一向是不平等的——山貨實在賣不出幾個錢,一頭山豬也換不到二三斤鹽,他們都喜好漢人的鐵耕具,但是代價貴得離譜,幾大簍穀子才氣換一把鐮刀,除了峒主和少數有錢的地主,誰也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