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第3頁/共4頁]
馬來半島冇有大片平原,隻是在山地和海岸之間有一些麵積不等的海岸平原,坡度陡峭,與峻峭的山脈有較著的分邊界,亦有人將之稱做低地。半島東部和西部的海岸平原有很大分歧;西部的海岸平原較為開闊,均勻寬度為20英裡,最寬處如轟隆河與波南河下流一帶約達40英裡。沖積層多為黏土,沿岸疇前漫衍著大片紅樹林池沼地。東部的則相對侷促,未能綴連成片,沿岸多為沙岸。這與半島東部全部海岸完整透露在一望無邊的南中國海有關,不像半島西部有蘇門答臘島將其與印度洋隔開而得以庇護。
東馬由砂拉越和沙巴(北婆羅洲)兩個州構成,與文萊蘇丹國和印尼加裡曼丹省交界,共有國土麵積約198 069平方千米(砂拉越124 449平方千米,沙巴73 620平方千米)。東馬與印度尼西亞之間以連綴不竭的山脈為天然分界,在砂拉越境內,有Banjaran Kapuas(卡浦山脈)、Banjaran Kelingkang(吉令康山脈)和Banjaran Iran(伊朗山脈),在沙巴境內有Ban-jaran Crocker(科洛克山脈)、Banjaran nd(麥特蘭山脈)和Banjaran Brassey(布拉賽山脈)。科洛克山脈(南部)也是砂拉越與沙巴的天然分界,其走向大抵與州西海岸平行,最高的山嶽即馳名的金那巴魯山(Kinabalu,俗稱“中國孀婦山”),海拔4101米,為東南亞之最高。該山由大塊火成岩構成,邊沿陡峻,頂部平坦。
馬來半島的地貌特性是多山,縱向平行擺列著一係列山脈,從西到東,有Banjaran Bintang(濱登山脈)、Banjaran Titiwangsa(骨乾山脈)、Banjaran Gunung Tahan(大漢山脈)和BanjaranTimur(東岸山脈)。骨乾山脈及其以西諸從屬山脈,均源於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初期山係;大漢及東岸山脈則更加陳腐,乃天生於古生代結束之際。因為地處熱帶,曆經上億年的風剝雨蝕,除大漢山脈外,其他山脈頂部原有的極厚的堆積岩早已不見,導致花崗岩岩體外裸。骨乾山,顧名思義,是馬來半島的一座最首要的山脈,被稱做半島脊背,北起泰國,南至森美蘭,長約483千米(300英裡),寬約48千米至64千米(30至40英裡),稀有座岑嶺,此中最高者為Gunung Chamah(哥布山),海拔2171米,是半島東、西兩部的分水嶺。馬來半島最高的山嶽是Gunung Tahan(大漢山),海拔2 18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