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玄幻奇幻 - 閩南童年 - 19、安阿飄

19、安阿飄[第1頁/共2頁]

台灣郵政當局發行的《處所戲曲郵票――歌仔戲》首日封寄到手中時,我總感覺此中的“薛丁山與樊梨花”、“薛平貴與王寶釧”好生眼熟,從圖案的內容到設想的氣勢,想來就是兒時熟諳的“安阿飄”了!戲曲也是當年“安阿飄”的重頭戲,實在好多時裝戲我都是最早從無聲而有色的“安阿飄”上麵善悉的,甚麼《秦香蓮》,《三岔口》,甚麼《三打祝家莊》,甚麼《穆桂英掛帥》……“薛丁山”們也是有的,甚麼高甲戲、梨園戲、歌仔戲……土土的唱遍了閩台兩岸,郵票帶來的親熱感天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遁著那“安阿飄“的影象飄啊飄,最新鮮的莫過於梨園戲《陳三五娘》了。戲劇的故事說的是閩南泉州的墨客陳三在廣東潮州的元宵燈節上,與黃五娘相遇,兩人一見傾慕。但五娘父黃九郎卻將她許婚於富豪之子林大。五娘雖執意不允,卻難違父命,隻得暗中飲泣。陳三為了靠近五娘,扮裝成磨鏡匠來到黃府,磨鏡時用心將寶鏡突破以遷怒黃九郎,遂以賠鏡為由賣身黃府為傭。五娘料得陳三來意,又喜又懼,但兩人天涯天涯,可貴相見。五娘朝夕愁想,玉容肥胖,病體纏mian。一年後,陳三在絕望之餘欲返鄉裡,經婢女益春遞書傳情,兩人終得相見互訴衷腸。在林家逼婚日緊之時,五娘決然隨陳三在半夜月夜離傢俬奔,去尋求自在與幸運。

“安阿飄”是閩南邊言,很難完美無誤地翻譯到淺顯話中來。它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風行於閩南孩童間的一種小畫片,買來時一版一版的,與郵票有幾分類似,但是冇有齒孔,隻要虛線。延虛線剪開,一張張的“安阿飄”就成了小朋友的“掌中寶”了,連上課時都還常常忍不住拿出來偷偷地撫玩!“安阿飄”的圖案素淨,幾筆勾畫出的人物固然貧乏立體感,但形象光鮮,常常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是孫悟空,還是諸葛亮,與更早一些風行在上海等地的“捲煙畫片”非常類似。“安阿飄”的後背有繁複的單色的筆墨申明,印功較前麵的丹青粗糙!流行時幾近男童女童的書包裡或口袋裡都有一小捆用牛皮筋捆紮的“安阿飄”,或賞看、或互換、或贏輸,拍擊飄扔,不亦樂乎,不亦快哉!

這個梨園戲傳統劇目是按照老藝人蔡尤本、許誌仁的口述本清算的。1952年秋晉江縣大梨園劇團演出。1953年4月又經許書紀、林任生、張昌漢再次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