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趙鈺的下場[第3頁/共4頁]
慘嚎、怒罵、不甘心腸詰責、痛哭、懊悔……
七人一起下山,鄭彥夫被部下的兄弟叛變,有點心灰意冷,不如何說話了,黑著一張臉悄悄地走著。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想看看趙鈺一夥人最後的了局嗎?”
有些對當代汗青不熟諳的小說作者,喜好寫當代人投降時舉白旗,實在這個寫法是弊端的,白旗代表投降,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裡規定的,厥後被《日內瓦條約》相沿,成為近當代戰役時投降的標記行動,但在明末期間,舉白旗並不是投降的意義,打著白旗出迎,反而有挑釁的味道。
他們並不曉得,朱元璋實在是用心帶他們來看趙鈺一夥人的了局的,因為朱元璋已經籌算將他們作為本身的擺佈手來培養,他需求的是果斷不移地走上造反門路的部下,非論將來碰上多麼艱钜的環境,都要有造反到底的勇氣,毫不向朝廷讓步,以是,他用心讓兩人看了這麼一幕,信賴看了這出大戲以後,王二和鄭彥夫的內心將會遭到極大的震驚。
趙鈺大喜,他腦筋簡樸,楊洪這麼一說,頓時就信了。骨頭一酥,把朱百戶和王總旗的事也忘到了九宵雲外。
固然看出來了流寇是下山來投降,但是怕死的官兵們仍然擺開了軍陣,以防流寇暴起傷人。楊洪笑嗬嗬地站到陣前,大聲問道:“來者何人?”
答案天然不消說,一夥人全跟在朱元璋的前麵,到官兵的營地邊來看好戲。他們伏在間隔兩虎帳地很近的樹林裡,連營地裡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要曉得流寇向官兵投降也不是件簡樸事,並不是走上前來,雙手一甩就束手就擒,如果真這麼聽話靈巧,厥後李自成、張獻忠詐降時就冇那麼再東山複興了,凡是流寇向官兵投降之初,還會對官兵保持著鑒戒心,不肯等閒把本身交到官兵的刀斧之下。
隻見官兵的營地裡響起一陣戰鼓聲,幾百名流兵湧了出來,大部分人手上提著長矛,少量的總旗兵和小旗兵舉著火把,向著流寇的營地撲了疇昔……
官兵的大營中點著燈火,竟然擺了夜宴,不時傳出楊洪勸酒的笑聲,趙鈺已經喝得大了舌頭,說著恍惚不清的渾話。而流寇們的營地則已經熄了燈火,小嘍囉們全都進入了夢境。
“差未幾吧,不過,對於趙鈺用不了兩百刀斧手,隻需求二十個就夠了。”朱元璋笑道:“接下來要看的纔是重點……看看甚麼叫夜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