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讓人頭疼的李廷機[第1頁/共3頁]
而王氏在一旁聽得雲山霧罩,她本不是甚麼心機小巧的脾氣,不然當初也不會落得那般地步,不過終歸算是有一點聽明白了的,自家兒子冇有忘恩負義,這便是功德情。
何況她看的清楚,這是她王家最後的前程了。
但是不要忘了,這宦海好進可不好出,不管他們家是如何進的這宦海,在這宦海有無實權,可到底是出去了。
要曉得,錦衣衛千戶分兩種,一種是淺顯的錦衣衛千戶,一種是世襲錦衣衛千戶,兩種不同就不同活著襲兩個字上。
外戚當然是一柄雙刃劍,但是用的恰當的話,卻能收到出其不料之效,不過國朝常例,外戚不得入仕,以是如果朱常洛真的要啟用外戚,尚需好好安插一番,並且……
“臣見過陛下!”
先帝的嫡母仁聖陳太後何嘗不是正宮國母?但是她在這宮中呆了這二十多年,見陳太後踏出宮門的次數,卻不超越三次。
想的卑劣些,天子不是隻要她一家外戚可選,現現在她代行六宮大權,一則是因為新後未立,二則是因為天子生母恭妃不欲爭搶,但是一旦她擋了天子的路,保不齊就跟陳太後一樣,被供在仁壽宮保養天年,萬事莫問了。
微風景赫赫的先帝生母李太後比擬,差了不知多少!
“天子不必說了,哀家應了!”
大明朝有個東西叫常例,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不落於紙麵之上,但是卻深切民氣,讓無數人在它麵前退避三舍,最較著的例子是非翰林不得入閣,非內書房出身不得入司禮監,非清流不得入禦史科道官,當然也有一條叫外戚不得入仕。
“仰賴陛下賢明妙算,群臣廷議,已經承認了以一條鞭法代替礦稅的體例,至於李閣老那邊,所幸王安公公來的及時,倒是冇甚麼大礙,不過最後諸臣集會試行之地時,李閣老和朱閣老倒是產生了爭論,這是臣命書吏記下的條陳,請陛下禦覽!”
這也算是大明朝的特性,官銜是官銜,差事是差事,所謂的實職錦衣衛千戶,是指既有官銜又有差事的,比如方纔朱常洛說的,入值南鎮撫司,這就是差事,而不是官銜。
朱常洛自傲他這邊能夠扛得住群臣的壓力,但是王棟那邊卻一定,如果本身這邊籌辦伏貼,成果臨了他那邊卻出了不對,白辛苦一場尚且是小事,他的威望恐怕也要大大遭到打擊。
“朕和母後是自家人,就不避諱了,朕欲以母舅為引子,突破勳戚和文臣之間的壁壘,此事朕會儘力運作,但是母舅那邊,恐怕也會接受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