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山水[第1頁/共3頁]
一曲奏罷,船頭兩個士人悵悵不語,很久,那贈笛士人道:“此曲更妙,敢問曲名?”
天然更不是笛子能比的,可謂是簫中極品。老卒侍從們見他平白得了一支好簫,都是興高采烈,與有榮焉。
若按當時禮節,這士人是有些高聳無禮的,但他的言談風采卻涓滴不讓人感到冒昧,隻覺其毫不造作,蕭灑天然。這讓李來亨響起了一個妙不成言的描述,魏晉之風。
烏篷船停靠到渡口,那士人也不下船,就在船頭遞下一個頎長青布囊,問:“曲子何名?”
尖兩刃刀普通的細柄葉子很輕易翻動,一點點輕風就搖擺不定,收回沙沙的聲響,楓樹,風樹也。此時初夏,楓葉未紅,隻要細碎的小花星星點點的紅。 岸邊另有一株曲柳,樹乾扭曲成奇特的之字形,橫欹的那截樹乾表皮光滑,想必是常常有等候渡江的人在此倚靠
“可知柯亭笛之來源?”
馬車上的人都下來安息,李來亨在車上小睡了一會,這時揉著眼睛問:“到了嗎,福叔?”
士人又問:“何人所製?”
年約三十擺佈,眉清目細,風神俊朗。身左一人五十來歲,個子略矮,梳角髻,頰邊肉圓,鳳目斜挑,大袖飄飄,也是極具風采,二人都在冷靜看著江岸那斜倚曲柳的少年,側耳聆聽少年吹奏出的豎笛聲,沉
竄改,無所不包。
李來亨道:“既蒙贈笛,請以一曲為報。”說罷,就用這支柯亭竹製成的洞簫試了試音,吹奏起來,曲調迴旋來去,似密意、似傷感,有悠悠不儘、深可玩味的意境。是一種生命覺醒的感慨,是對親情、友情轉眼
浸此中。
李來亨道:“焦尾琴、柯亭笛,蔡中郎雅事,如何不知?”
如《黃帝陰符經》開篇即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儘矣”。
趕車的老卒笑道:“還早呢,少爺,還要坐船。”李來亨最愛坐船,一年也就這一回,聞言精力大振。 這處所既然叫做楓林渡口,天然是因為楓樹很多的原因,不但楓樹多,並且都是根深葉茂的大楓樹,高達數丈,三
李來亨道:“《紅豆曲》。”
發問的是阿誰五十來歲、梳角髻的老士人。
身材微胖的老士人與那贈笛的士人相視嗬嗬而笑。
。這一段河麵水流陡峭,是以渡口選在這裡,下流不遠處鄰近東岸另有一個小洲,洲上又有池,池中遍生烏菱,深綠色的葉片映著夕陽,竟是一片素淨的紫。河水汩汩奔騰,夕陽鋪水,金蛇狂舞,一條富麗的烏篷船逆流而下,卻在河心橫過船頭,朝這邊渡口劃來,離岸五丈用長篙泊住,就停在那邊,船頭鵠立著兩小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