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柳明誠答疑解惑 父子們引經論道[第1頁/共3頁]
“此語化自《論語·子張》‘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一句,用以描述庸官、具臣,此等人知‘繁華’之敬愛,但又怕被‘擯斥’;有‘欲心’,但又不敢猖獗;有‘怠心’,但又不敢廢事;無‘愛民’之實,但也不肯‘虐民’;無‘向上’之誌,但亦不敢‘為邪’,故稱之為‘庸碌之人’。比方州縣官,到任之時,便應查此郡縣受病標本、施治後先,何困可蘇、何害當除、何俗當正、何民可懲、何廢可舉,洞其弊原、酌其治法,日積月累,責效觀成。倘到任時處所是這般氣象,離職時處所還是是這般氣象,如此等官,虛享數年俸養,無益百姓,則為‘有無底人’,當斥去之。”
“不錯。《尚書·洪範》有雲:‘有猷、有為、有守’,三者需並重,輕易塞責、姑息養奸貽害甚大,如此之清官,其與贓官雖跡分歧,其以是負恩誤國之罪一也。”柳明誠又彌補道。
柳明誠問道:“忱兒,惟師前次托羅頲帶給你的文集讀過了冇有?”
何況,既以宗族治世,則不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屬榮光之時既享用了好處,那麼流浪之日便一樣冇法製止連累,此此中亦並非全無公道之處。”
喜好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請大師保藏: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您這番話但是赤裸裸地隻談利不談義了,這跟您一貫信奉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不符合啊!”柳翀對柳明誠這番談吐有些猜疑。
“先生文中有‘焉能為有無底人’之語,兒不知其出處,亦不知作何解?”
“宮裡隻要不逼楚王,臨時應當還能相安無事。”
他俄然想起一事,問道:“父親,提起《尚書》,我倒想起一句來:‘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這此中‘罰弗及嗣’與‘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兩句大旨彷彿都與《淵律》分歧,若‘罰弗及嗣’,便不該有連累之刑;‘寧失不經’之事我也從未聽聞。”這個迷惑在柳翀心中藏了好久,他本來覺得“罪惡自大”、“疑罪從無”如許的思惟是受了西方影響纔有的,但來到其間讀了古書以後才曉得,本來如許的思惟中國本來就有,但司法實際卻又與之相悖,以是他一向很猜疑。
“好了好了,不說他了......”柳翀趕緊轉移話題,“那接下來楚王該消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