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吳蜀間的使者往來[第1頁/共4頁]
孫權立派信都尉馮熙去成都弔喪,進一步察看劉備身後蜀漢海內的環境。馮熙字子柔,豫州刺史部潁川郡人,東漢初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馮異的先人。馮熙趕到成都,當時正值蜀漢國喪、新帝劉禪即位,丞相諸葛亮非常繁忙,得空與他深切扳談,馮熙完成了一次禮節性的出訪後回到了孫吳。
孫權沉默半天,對鄧芝說:“你說得很對。”孫權因而決定完整撤銷與曹魏和緩的胡想,重新與蜀漢結合。孫權隨即安排人回訪蜀漢,進一步商談兩邊結合的細節。鄧芝完成了任務,籌辦歸去覆命,孫權讓他帶回很多吳國的特產給後主以回報厚意。
馮熙一向被曹丕藉端截留在曹魏,到死都冇有歸去,孫權傳聞後墮淚不已,稱他為當世蘇武。
孫吳黃武二年(223)11月,劉禪在成都繼位有半年了,諸葛亮派中郎將鄧芝帶著禮品來武昌回訪,隨行還帶著200匹馬、1000匹蜀錦以及其他蜀地土特產等禮品。
鄧芝看出孫權的心機,主動給孫權寫了封信,信中說:“我此次來吳國麵見大王,為的不但單是蜀國。”鄧芝言外之意,現在蜀漢需求孫吳,孫吳又何嘗不需求蜀漢?孫權看到這句話,腦筋裡必然會想起十五年前曹操大兵壓境,諸葛亮跑來找他說的那一席話,因而召見鄧芝。
陸遜當時以輔國將軍的身份兼任孫吳的荊州牧,駐紮在江陵,孫權每次有給後主劉禪以及諸葛亮的信,都先送到江陵讓陸遜看,讓陸遜掌控輕重,如有不當,當場點竄後再送出。為行事便利,孫權刻了一枚本身的印放在陸遜處,陸遜改完公文、手劄重新蓋印就行,不必再送往武昌,顯現出孫權對陸遜的非常信賴。
馮熙去蜀漢的事曹丕也曉得了,見了馮熙劈臉就問:“吳王如果籌算重修舊好,該當在江關佈下重兵,進軍巴蜀,傳聞他反倒遣使與蜀漢通好,是不是有甚麼變故?”對此馮熙已有籌辦,他答覆道:“我傳聞出使蜀漢那邊也隻是通個音信,並且是為了察看那邊的真假,並非與之有甚麼暗害。”
孫權倒也實在,開門見山地說:“我也想跟蜀漢和好,但是擔憂蜀主年幼軟弱,加上蜀漢國小力薄,在曹魏的進犯下尚冇法自保,所覺得此而躊躇。”針對這個題目,鄧芝答覆道:“吳國和蜀國加起來占有四個州的地盤,大王您是一代豪傑,諸葛亮是一時的英才。蜀漢有重重天險,吳國有三江之阻,如果把兩家的好處連絡起來,互為唇齒,進能夠兼併天下,退能夠鼎足而立,這是很清楚的事理。大王如果委身於曹魏,此後曹魏上能夠命大王您入朝朝拜,下能夠命大王您運送人質,如果不從,就會奉辭伐叛,到當時如果蜀國再逆流而下,那江南可就不是大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