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四章 在對的時機,撞上對的大頭(四)[第1頁/共4頁]
這個相稱口語化的求援,直叫沉浸在遐思中的趙佶差點笑場,“王俁萬般都好,就是不會用人,金尚書大才之人,應當去計省當差!蔡卿,明州擠不擠得出十萬糧草?直接叫樓異備好待運!彆的命他籌辦好運糧海船,等金尚書返國之時,一併捎上!”
“下國欲購量甚大,是以下臣大膽求陛下先開金口,莫叫兩位相公太殺下臣的價!”金富軾看出了趙佶對他的好感,是以哀告中帶著打趣口氣。
金富軾也聰明的冇有再主動觸及這個話題,連他都感覺這個近乎於“喪權辱國”的借道條約讓人尷尬,宋國人又怎會感受不到高麗統治者的“誠意”呢?
“此小事也,與蔡相、王相商談便可!”趙佶懶病又犯了,頗不覺得意道。
看到高麗肯作出如此之大的讓步,主戰派和反對派都未曾再出言摸索高麗的底線,因為在他們看來,高麗已經冇底線了,借道一議,已經是毫不粉飾的輸誠了。
看來,不成一世的遼國事真的淪落了。連小小高麗,都已經完整丟棄了它,轉而將統統的交際資本與但願,全數依托在宋國身上。
“貴國君臣有此決計,老夫欽服。不過女真現在之勢已不容小覷,不但併吞遼國龍興之地,就連遼東五十餘州亦落入其囊中,將來不成製止與我大宋為鄰,老夫想問貴使一句實話,如果宋金乾係惡化,高麗何去何從?”
這一點應當是今次構和中最難以達成共鳴的難點了,畢竟兩國在計謀上相互策應比建立防備聯盟更加磨練兩邊的誠意與決計。王襄本來也並不抱太大但願,但出人料想的是,金富軾在這個題目上表示出了毫不含混的姿勢。
對嘛,這纔像是高美人的風格!
不測獲得高麗使者這個承諾,宋國君臣反而感覺不太實在。雖不至於滿場嘩然,但大家臉上的神采卻也和這個結果差未幾了,如此忠心不2、兩肋插刀,這還是阿誰首鼠兩端的高麗國麼?完整不對勁呐!
不過,高美人能夠有這個姿勢。對宋國朝中的主戰派來講,已經夠了。趙良嗣便聞言暗喜,端動手上半杯殘酒,目不轉睛的望向“反對派”王襄。隻可惜王襄是做過吏部尚書的人。豈能讓人從他臉部神采便能窺知心聲,當下還是不急不緩道:
“是戰是和。高麗高低必然跟隨上國法度!”
要說趙佶不摳門吧,這十萬糧草又是比著高麗國貢品的代價來的,加上運糧的海船,竟然恰好與貢物代價相若。
並且,高美人對宋國開放邊境,一樣會接受來自第三方的壓力,到時候女真人傾國而來,停止抨擊,屆時宋軍能夠跨海撤回海內,高美人又能往那裡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