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民以食為天(感謝青翼追光五萬賞!)[第1頁/共4頁]
一升半的陳粟,羅鋒硬是舂了小半個時候才舂完,本來嫂子來舂還用不了這麼久時候。
“嫂子,量兩升粟,我們家這麼多人,小妹小六都還是長身材的時候,總不能讓他們吃不飽,至於糧食你們不消操心,過些天我就到縣衙當差了,到時會有賦稅,另有,昨個鄉正和裡長不是已經承諾分給我二十畝地了嗎,我們家今後會越來越好的。”
“娘,吃了飯我帶小妹和六弟去四姐家,明天我再去五妹家看看。”
剛開端的時候還感覺挺輕鬆的,可時候一久,握著五六斤重的舂棒便漸感沉重,乃至到了前麵也開端身上出汗了。
做為大隋的子民,固然羅家冇有如額獲得均田,可租庸調卻冇有打折的,不管你分到多少田,這租庸調都是按丁征收。
羅家有五個丁男,一其中男,中男臨時不納租調隻服庸,而每丁一年的租為三石粟,調為一匹絹或一端布,再加三兩綿或三斤麻。
現在家裡一家六口人,大嫂卻嚴格按羅母的叮嚀,隻量了一升的粟。
羅母推讓不肯要,但最後他還是硬留下錢騎馬走了。
在本年家裡幾個壯勞力都不在家的環境下,這筆租調是筆極重的承擔。
“用了小半個時候才舂了一升半的米,真是還不如嫂子。”
舂米談不上工藝和技藝,可倒是個非常吃力的活,羅母已經舂不動米了,這活計向來是家裡兩個嫂子輪番來做。
小六每日給王家放牛,在王家賺一頓飯吃,彆的一個月另有二米粟的人為。
特彆是洗了個澡後,身上冇有了虱子和跳蚤的騷擾,讓他舒暢了很多。
這個是牢固的,然後另有一個是義倉糧,義倉糧本是處所百姓平時儲糧備荒備災的,到了現在實際上就相稱於地稅了,是按家屬貧富程度和田畝數量來交納糧食,向羅家固然窮可丁多,一年仍然得向義倉納糧五石粟。
一頓一升粟,一天兩屯也得兩升,一月就是六鬥,羅母感覺已經很費糧了。
大嫂回聲,便去倉房米缸裡量米做飯。
最後羅母讓步,讓量一升半粟。
粥很稀,稀的能照出人影,立不住筷子,黃色的粟米粥摻雜著綠中帶黃的菘菜葉子等,亂燉大雜燴,聞著倒像是一股子豬食。
(感激青翼追光五萬打賞,恭喜榮升本書掌門,成為榜首第一人!)
他記得李鄉正家裡就有一個磨坊,另有碾房。隔壁王莊的王地主家也有,但是到他們家去碾米磨麵得要交錢或者米麪,磨一石得交兩升,普通人都不捨得,因而便隻要效這類原始的舂米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