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少年行[第1頁/共3頁]
“噢?那是為何?”
本來上官庭芝是要求李奉誡解惑的,但是江王李元祥當真是跑的緩慢,清算了一批揚子縣買來的玳瑁,就籌辦跑去江夏換點現錢,幸虧武漢花差花差。
“噯,金虹,你說武漢是個甚麼模樣?‘地上魔都’,到底怎個邪術?”
上官庭芝本想說他跟他爹想吃火鍋都得蹭飯,卻想起來中間一臉無知的人是個王爺,因而半天憋出一個字:“冇……”
“不是,我說的是搭個馬車,能夠租啊。”
“這就不消了,跟著就行,等他們到了江夏,記得去察看使府上知會一聲。”
“不是。”
“好,那就買個馬車。”
二人坐的是官船,掛的是揚子縣的華潤號牌子。一起有二十幾條船同業,前中後各有三條船是武漢至胡逗洲的巡檢船,頂頭下屬名頭不小,傳聞跟鄒國公宗子來往密切。
至於李奉誡,一封先容信,然後啥也冇給。
“可聽人說,武漢販子極多,交通甚是發財,差異彆處州縣。你冇看我們在姑蘇尋那織女時,好些個行腳商,都是江夏人麼?”
作為偷跑出來的李元祥,自認該多擔待一點花消。至於李奉誡,他出來的時候,親爹上官儀本想弄幾個保鑣甚麼的,比如張綠水,一看就很靠譜。可惜李奉誡說了,都是十八了,還在孃胎打轉不成?滾。
到了樊港,兩人就忙不迭地下船,直奔船埠尋摸車行。而他們身後,幾個身材不一的精乾男人問一個披甲士:“薛老闆,要不要用巡檢衙門的車?”
“咦?那邊似有燈塔!”
“這船夥兒竟然用得起銅鍋?”
恰逢薛禮跟張大象又是一起同過窗一起嫖過娼的鐵桿友情,老張天然是順水推舟,在李董把“南四軍”玩脫以後,這裁撤的“南四軍”就打散了賬。薛禮過來接辦,重新清算,不但兵丁雄渾,口袋也是飽滿。
“噯,你這性子怎地這般,便冇個男兒氣的。”
上官庭芝和李元祥又在船頭會商起來,卻聽得有個渝州小工實在是忍不住道:“兩位小相公,這還不到呢,這是樊港,武昌縣地頭。到江夏還要一段路,這裡泊岸能夠用纖工,行船要減速,給武漢的船讓路。兩位如果怕行的慢,不若在樊港坐馬車,一個時候就能到江夏。”
李元祥排著船舷,看著大江滾滾,頓時感慨道,“也就是我胸無點墨,不然見這江景,怎地也要賦詩一首。”
隻遠遠地看著,就發明兩個“無知”青年直接奔赴車馬行,路上行人紛繁側目,大多都是掩嘴暗笑,然後回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