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遊戲競技 - 天烽 - 作品相關 古代兵器(轉載)

作品相關 古代兵器(轉載)[第4頁/共6頁]

火銃

中國當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佈停滯物。又稱蒺藜。有4根伸出的鐵刺,長數寸,凡著地均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木植物“蒺藜”,故名。在當代戰役中,將鐵蒺藜撒佈在地,用以遲滯敵軍行動。有的鐵蒺藜中間有孔,可用繩串連,以便敷設和收取。戰國期間已利用鐵蒺藜。秦漢今後,鐵蒺藜成為軍隊中常用的防備東西,除在門路、防備地帶、城池四周佈設外,軍隊駐營時,也有營區四周佈設。宋朝今後鐵蒺藜的種類逐步增加,如佈設在水中的“鐵菱角”,連綴於木板上的“地澀”,攔馬用的“蹄”,在刺上塗敷毒藥的“鬼箭”等。明朝軍隊遍及利用鐵蒺藜。鐵蒺藜製造簡易,敷設便利。除用鐵鍛造外,也能夠用竹、木、陶代替。2000多年來,它一向是戰役中利用的停滯東西。

當代軍隊將士身上穿的防護器具。最後是以藤木和皮革等質料製造,非常粗陋;厥後跟著科學技術的生長,呈現了青銅和鐵製鎧甲,能夠有效地防備青銅和鐵製兵器的進犯。有的鎧甲還巾有金、銀,顯得都麗華麗。當代鎧甲由3部分構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牢固編織,甲裙和甲袖能夠高低伸縮,便於作戰。河北省出土的一種鎧甲,由2589個金屬片編成,總重16.85公斤。當代火器呈現今後,作為防備冷兵器的鎧甲隨之消逝。當代軍隊設備的頭盔和尼龍防彈衣等,則是當代鎧甲的生長。

中國當代用竹子或紙做槍筒的火器。有飛火槍、突火槍等。飛火槍是用16層紙捲成槍筒,長2尺,內裝火藥和鐵悄,撲滅後噴出火焰和鐵悄達丈餘遠。飛火槍小而輕,便於單兵照顧。突火槍是以竹筒製作槍管,內裝火藥和彈丸。它是天下上最早發射彈丸的管形射擊兵器。

鐵火炮

中國當代將戈和矛服從合為一體的搏鬥用冷兵器。由戟柄和戟頭構成。戟柄為竹、木質,戟頭為金屬質料。初期利用的是戟是青銅質,後跟著科學技術的生長,呈現了鐵戟。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紮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馬隊利用的首要利器。(見圖戰國三戈戟)

地聽

鄂爾多斯式銅錘頭

中國明朝前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構成。利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動員火繩撲滅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發作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經日本傳入中國,明廷遂仿造,約此同時,又有魯迷(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鳥銃傳入中國。最後仿造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的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公斤。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首要輕型火器設備之一。(右圖為《神器譜》中的魯密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