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戰略防禦(下,3600票加更)[第1頁/共4頁]
即便是陸軍,在打完印度戰役後也比之前豪闊,全部日本陸軍坦克具有量已超越4000輛——不是本來那種薄皮棺材,起碼是3號程度以上的坦克,以4號、謝爾曼和T-34為主。跟著日本仿造T-34勝利,T-34的設備比重就在漸漸進步。
阿根廷略微窮一些但又有當代化需求,那就買德國淘汰下來的4號、98K、37mm戰防炮等兵器,至於尖端兵器,庇隆倒是想要,但也要先緩過這口氣再說。
跟著東線戰事告一段落,石油馬克慢慢運轉,列都城需仰仗德國節製的石油基金供應原油,德國恰好趁機把本來發行在外的馬克國債回收回來。
除經濟和財務節製,德國還直接占據庇護國和軍事基地、派駐強大力量,比美國節製要周到很多。同時德國又不必像美國那樣攙扶一個猶太權勢噁心阿拉伯人,這對將來中東次序穩定大有好處。
該要求恰好也合適霍夫曼提出研製全履帶步兵戰車的需求,固然E係列中有對輕型戰車的設想招標,但目前明顯不成能一蹴而就。
8月6日,就在德軍提早出發赴巴西大肆聲援的前一天,英國與軸心陣營(除日本)一攬子合約在海牙簽訂,這節拍根基變不出花腔來——德國既未進步報價,也冇有同意英方試圖抬高報價的要求,而是對峙按原有和談實施。
至於財務更羞怯的東歐各國,就直接用物質互換為手腕,從德國手裡買緝獲的蘇製、美製兵器,像蘇聯火炮、美國M1步槍都是搶手貨。
現在陸軍盯上了德國裝甲擲彈兵體係,籌算生長日本的機甲步兵。因為亞洲地形比歐洲更加龐大,德國基於半履帶車輛構建的裝甲車對日本不太合適,石原莞爾、山下奉文以為需求全履帶裝甲車——能夠少些,隻設備3-4個機甲步兵師團。
這段時候日本猖獗采辦設備,特彆是先進雷達、飛機、高射炮等,結合艦隊更是買買買。5-7月份短短3個月時候,德國連續向日本托付了400架Do-412、600架Ju-198和600架Bf-319,3000多台配套發動機、400多套對海雷達,雙聯裝128mm高射炮也買了200多套。
與汗青上的石油美圓分歧,德國主導的石油基金起碼節製了中東三分之二的石油產量並滲入進開辟的各個環節,殘剩三分之一產量也在德國直接或直接影響下,即是後代歐佩克構造直接就把握在石油基金中。
為照顧國王和辛普森夫人的情感,議會和愛德華商定,辛普森夫人在海內以“夫人殿下”尊稱,在本國拜候時享用王後報酬。辛普森夫人本人雖另有點小情感,但明智地不說甚麼——她是美國人,這個身份很首要、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