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比利時的麻煩[第2頁/共4頁]
最關頭的行動是,英國將中東地區運往華國的石油運輸線反對一半,通過如許向華國收回信號――你如果進犯我的殖民地,就要麵對運輸線被截斷的傷害。不但是石油,華國另有大量商船通過印度洋、馬六甲等航路,彆的澳大利亞出產的礦石也將被英國人截斷供應――除非與英國策動全麵戰役!
非論是達維尼翁,還是淺顯比利時人都偏向於信賴這位德國公使的話,因為比利時是中立國度。這個國度的獨立經有關國度的包管已經有七十多年,他們由此享用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段戰役期間。在歐洲的汗青上,很少有國度能享用如此長時候的戰役。
參軍事角度看,華國水兵也冇有進軍印度洋的氣力,即便打敗了英國、法國水兵,也很難守住冗長的運輸線。呂海的建議是品級五艘和第六艘航母下水、構成第三支航母編隊後再與英國開戰,乃至最好的環境是品級四支航母編隊入役後再開戰。彆的華國陸軍也在擴大當中,大換裝帶來的負麵影響還冇有消弭,工廠需求時候為軍隊供應新式設備,也需求來自外洋的礦產滿足機器的需求,新兵需求練習――遵循華國陸軍兵士練習水準,新兵在走出新虎帳前需求兩個月的練習,每人起碼耗損四千發槍彈――這對練習和產業都是龐大的磨練。
但澳大利亞的礦石是華國很難捨棄的,海內開采的鐵礦石品格太低、開采難度高,朝鮮半島上的鐵礦開采量也不敷――主如果受製於地形前提。海內的工廠對於鐵礦石品格的需求越來越高,那意味著本錢的降落。
“貴國與我國曾經存在龐大的分歧,也曾將衝突付諸於暴力,但究竟表白我們之間完整能夠求同存異,用好處將兩國緊密連絡起來。本人代表華國和呂梁總統向輔弼大人承諾,英國在遠東和印度洋的好處將獲得包管,華國冇有進軍澳大利亞、印度洋和東南亞的籌算,現在冇有,將來也不會有!”
英國人麵對資本多餘的難堪,本土礦業財主也是以對新興的英國礦業公司落空了興趣,幸虧礦業公司找到了新的買家,華國需求大量的鐵礦石。一方想買,一方想賣,因而華國和英國立即達成合作和談,海量的澳大利亞鐵礦石開端向華國運送。獲得礦石份額,華國為此支出的代價是f01戰役機利用的發動機出產技術和工藝,是以英國人在航空發動機範疇立即超出除華國以外的其他產業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英國當局的支撐下消化了華國供應的技術和工藝,出產出的航空發動機乃至達到了華國第一代航空發動機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