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3頁/共5頁]
大業四年,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連接洛陽到涿郡。開永濟渠的目標是操縱洛陽的糧食來籌辦征高句麗的戰役。但是洛陽的糧倉並不成靠,運河底子就冇有實現設想目標。隋軍在隨後的戰役中,終究因為糧食斷絕,碰到高麗大將已支文德的總攻,傳聞30萬人隻返來了不到2700人。固然供應戰役冇有起到料想的感化,但是運河還是闡揚他的龐大服從。宋太宗獎飾運河是“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而糧食的轉來轉去,都轉到了中間都會。
除運送糧食外,另有各地郡縣上供的物品特產。《隋書?食貨誌》記敘當時運河運輸的景象:往江南諸州采大木,引至東都。所經州縣,遞送來回,首尾相屬,不斷者千裡。而東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每月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車相望於道。全部帝國的水利工程如同一個蜘蛛網,洛陽城就在這個網的中心。帝國的財產也源源不竭地流向洛陽城,流向帝國中間。
在洛陽城,每一座宮殿都是一座都會。洛陽城是都會的都會,萬城之城。帝國中間洛陽不是平空製作起來的,洛陽城本身並不處在一個物產富庶的地區,就連長安。到了唐朝時,供應都是捉襟見肘。“(唐都長安)所出不敷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在隋朝時的洛陽更是如此。《隋書?食貨誌》就說:“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修建乾元殿的大木是從江西采來,修建顯仁宮時,“課天下諸州,各貢草木花果、奇禽異獸於此中。”《資治通鑒?隋紀四》載:“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之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
同時,為了充分都會,繁華市場,大量遷入都會人丁,又使得都會的糧食供應嚴峻緊缺。文帝所建的幾個常平倉已經遠水不解近渴,滿足不了洛陽城的龐大需求。為此,煬帝又在東都新建了含嘉倉、興洛倉和回洛倉來儲備糧食。興洛倉和回洛倉的範圍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置洛口倉於鞏東南原上,築倉城,週迴二十餘裡,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還,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十仲春,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裡,倉城週迴十裡,穿三百窖。不但糧食儲備如此,連鹽的儲藏量都非常驚人:街西有子羅倉(含嘉倉),倉有鹽二十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