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深入思考[第1頁/共4頁]
地理大發明發源於500多年前,自此歐洲始終冇有放棄對天下的摸索,隻是采納的手腕和體例有所分歧。
第二次天下大戰結束後,美蘇崛起為天下強國,歐洲淪為二流角色。
16世紀,荷蘭報酬看望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路,曾三次飛行北冰洋地區,前後發明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達到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多次摸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達到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明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梁曉秀以為發端於歐洲的地理大發明對人類汗青生長過程產生過深切而嚴峻的影響。在人類文明不竭生長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之前一向扮演著主要角色;而在同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度則締造了更加繁華的文明。
她不否定歐洲另有上風,還在生長,固然其生長速率非常遲緩,但眼下的期間是一個快節拍的期間:誰的速率快,誰就能成為終究的勝利者。歐洲明顯已經落在了期間前麵。歐洲已經發展成一個老年人,它年高多病,行動維艱。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素以“歐洲中間論”自居。現在,歐洲人第一次有了危急感,但是苦於冇有苦口良藥。
地理大發明就是歐洲向外洋擴大的開端,是歐洲殖民各大洲群眾的蠻橫行動,臭名昭著的發賣非洲黑奴時候就產生在這個期間。地理大發明至今已有500多年汗青,在此期間的絕大部分時候歐洲雄踞天下各國,以“歐洲中間論”自居。
回溯歐洲人500多年前建議的海上探險活動,能夠清楚地勾畫出歐洲民族的特性以及生長軌跡。從15世紀起,葡萄牙人不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飛行,占有了一些島嶼和本地地區,打劫本地財產。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達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裡斯本解纜,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以後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達到印度西海岸的卡裡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貴重物品返回裡斯本。
那是汗青,汗青不能健忘。
此次繞非洲飛行被稱為“新航路的發明”。
二戰結束後,歐洲不甘心當天下二流角色,又開端啟動大產業項目,大量出產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以求在經濟上與美國合作。這是一次意義更加深遠的“地理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