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玄幻奇幻 -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第1頁/共5頁]

中國哲學覺得,一小我不但在實際上並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同一,就是賢人。他是既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賢人的精力成績,相稱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力成績。但是中國的賢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品德是所謂“內聖外王”的品德。“內聖”,是就其涵養的成績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服從說。賢人不必然有機遇成為實際政治的魁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抵必然是冇有機遇的。所謂“內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的精力成績的人,按事理說可覺得王,並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遇為王與否,那是彆的一回事,亦是無關弘旨的。

[1]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載《美國東方學會雜誌》62卷4號,293―294頁。支出H.F.Mac Nair編《中國》,18―28頁,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

公元5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事情恰如嚼飯喂人。一小我若不能本身嚼飯,就隻好吃彆人嚼過的飯。不過顛末這麼一嚼,飯的滋味、香味必定比本來有趣多了。

舉例來講,名家以沉湎於“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彷彿與政治冇有甚麼聯絡。但是名家魁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常看到,明天天下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度如何但願戰役,但是實際上,他媾戰役的時候常常就在籌辦戰役。在這裡,也就存在馳名實乾係不正的題目。公孫龍覺得,這類不正乾係必須改正。這確切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富於表示,而不是了了得一覽無遺,是統統中國藝術的抱負,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講,墨客想要傳達的常常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冇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儘而意無窮”。以是聰明的讀者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能讀出版的行間之意。中國藝術如許的抱負,也反應在中國哲學家表達本身思惟的體例裡。

照中國的傳統,賢人的品德既是“內聖外王”的品德,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令人有這類品德。以是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因為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以是哲學必然與政治思惟不能分開。固然中國哲學各家分歧,各家哲學無不應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惟。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冇無形上學,冇有倫理學,冇有邏輯學。這隻是說,統統這些哲學都以這類或那種體例與政治思惟聯絡著,就像柏拉圖的《抱負國》既代表他的全部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