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頁/共6頁]

在漢末,已經有一些如許的大師族。袁紹、袁術的家屬就是一個典範的例子。史乘記錄袁家是“四世五公”,“四世”就是四代,曾祖父、祖父、父親、兒子,“五公”就是有五個當“三公”的官員。甚麼是“三公”呢?就是朝廷上最高一級的文官。其稱呼各代略有不同,漢武帝時的“三公”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大抵相稱於明天的國務院總理、國防部長和中紀委書記這一級。“四世五公”就是連著四代出了五個“三公”一級的大官。如許的家屬是不是很有氣力?以是袁紹與袁術厥後能夠趁亂而起,各霸一方,想當天子,可惜最後都被曹操毀滅了。曹操有一個謀士叫楊修,是個聰明絕頂的人,因為太聰明瞭,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被曹操妒忌而遭殛斃。楊修的家屬是與袁家差未幾的大師族,史乘說楊家“四世三公”,連著四代都有當“三公”的人。實在三國期間活潑在政治舞台上的軍閥們、謀士們,幾近都有近似的家屬背景。比方曹操的父親曹嵩官至太尉,曹家天然是大士族;孫堅、孫權的孫家是東吳的豪族,官固然做得不大,經濟上是很豐富的;劉備固然小時候家裡窮一點,畢竟是皇族後嗣,當然也是士族,隻不過是士族中的豪門罷了。又如曹操的大謀士荀彧、荀攸,他們所出身的荀氏是荀子的後代,東漢末期出過好幾個大學者、大官,如荀彧的祖父荀淑仕至朗陵侯相,荀彧的叔父荀爽位列三公,荀彧的堂兄荀悅是馳名的思惟家和汗青學家。又如劉備的大謀士諸葛亮所出身的諸葛氏,是山東的大族。固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青年期間“躬耕於南陽”,不要誤覺得他真是農夫,那隻是因為他父親死得早,母子到南陽來投奔其當太守的叔父諸葛玄,不幸在他十六歲時叔父也歸天了,以是他有一段日子過得貧寒一點罷了。想想看,諸葛亮家屬三兄弟,哥哥諸葛瑾在吳國做大將軍,本身在蜀國做丞相,族弟諸葛誕在魏國做司空,如果不是出身大士族如何能夠呢?吳國的魯肅、張布也都出身東吳的大士族。如許的例子我們還能夠舉出很多很多。

晉朝今後,特彆是東晉今後,士族的權勢更加發財,當時的中國社會根基上就節製在一百來個大士族的手中。現在我們偶爾還用到“王謝後輩”這個成語,“王”指的是山東琅邪王氏,王導的家屬;“謝”,指陳郡陽夏謝氏,謝安的家屬。王導、謝安都是東晉的名臣,都做過宰相,王謝兩家就是晉朝士族的代表。其他如潁川庾氏(庾亮的家屬)、譙國桓氏(桓溫、桓玄的家屬)、京兆杜氏(杜預的家屬)、河東裴氏(裴潛、裴秀、裴的家屬)、陳郡殷氏(殷浩、殷仲堪的家屬)、範陽祖氏(祖逖、祖沖之的家屬)、吳郡陸氏(陸遜、陸抗、陸機、陸雲的家屬)、吳郡顧氏(顧雍、顧榮、顧和、顧愷之的家屬),都是聞名的大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