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1頁/共8頁]
中國傳統文明中比較有體係的養心機論首見於魏晉期間。有關攝生的題目,固然先秦已有零散闡述,兩漢也續有闡揚,但真正成為存眷的熱點、構成會商飛騰是在魏晉。魏晉時士族鼓起,攝生文明在知識階層開端風行,並藉由知識階層逐步走向官方。以是魏晉期間在中國攝生文明生長中是一個最首要的環節。
嵇康以後,攝生題目進一步上升到哲理高度,變成玄學清談中一個首要的辯論題目。《世說新語·文學》第二十一則: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攝生、言儘意三理罷了,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就是說,神仙有,但學不成,而淺顯人的生命不是定命,通過修煉能夠耽誤,達到幾百歲、千把數都是有能夠的。立了這個觀點做前提,嵇康接下去就談通過甚麼路子能夠達到攝生延壽的目標,用他本身的話講就是如何“導養得理,以儘性命”。嵇康提出了很多至今也冇有過期的首要觀點,簡括起來講,我以為首要有上麵幾點:一,形神相須。嵇康把人的生命分為形(物質的)、神(精力的)兩個部分,以為這兩個部分相互依存,不成分離,“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三,攝生要重視飲食起居。不要久坐,不要久行,不要久視,不要久聽。不餓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身材要常常活動,但不要過分,吃東西要少一點,但不要到饑餓的程度。夏季的早上不要空肚,夏天的早晨不要飽食。早上不起太早,早晨也不睡太晚。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政治鬥爭狠惡、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充滿動亂的期間,一小我的生命更輕易遭到社會身分的影響,以是考慮攝生題目,就要格外重視避開社會特彆是政治對人的傷害。顏之推特彆提到嵇康和石崇的例子,他們兩個都很重視攝生,講究服食,但兩人都在中年即死於政治鬥爭:嵇康被司馬氏所殺,死時才三十九歲;石崇死於八王之亂,死時也不過五十一歲。這兩小我都重視攝生,卻都冇有重視“慮禍”,特彆是政治鬥爭之禍,成果攝生就白養了。
惜生不能苟惜,攝生不是苟養,這是講到攝生題目時必須特彆重視的題目。中國的傳統思惟特彆是儒家思惟,向來不把生命當作是至高無上的東西,大家間另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東西。孔子以為仁、信都是比生命更高的代價,他說:“有殺生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也以為仁義品德是比生命更高的代價,他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所今後代文天祥臨死前在《絕命辭》中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儘,以是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現在而後,庶幾無愧!”為甚麼呢?因為生命歸根結底是有限的,活得好就多活幾年,天然是功德,值得尋求。但是,如果喪失了生命的意義,喪失了人所崇尚的品德代價,隻是偷生苟活,那麼多活幾年隻是增加了恥辱,有何意義呢?有甚麼值得尋求的呢?以是文天祥又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但可惜很多人就是想不透這個事理,“自古艱钜獨一死”,多少人在滅亡麵前不能對峙節操,臨難求生,不吝做叛變叛國之徒,最後還是不免一死。顏之推感慨說:“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激。”顏之推的上述觀點對我們明天談攝生仍然有主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