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最終章[第4頁/共5頁]
2.煉習吐納,最好連絡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相互增益。煉技擊者,亦能夠此作為內功,隻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畢竟落於下乘,且於攝生無益。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材不動就是勝利,很難深切內涵的動機掌控,僅能保持身靜。並且誇粗心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如許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罷了。普通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動機不動,即心靜的境地,隻能達到中層。隻要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以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覺得心靜並不完整,還要深切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地,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深。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以外,往上並無儘頭。另有最高一層,能夠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麵事,且非普通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行炁既久,成為天然,即便不消意領,氣味自回丹田以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還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步將有為之法,歸於有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來往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工夫。”積久諳練,故意化為偶然,成心化為偶然,則可使心神獲得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慾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此中效驗不成思議。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複歸有為)
《太上老君說常平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民氣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天然六慾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工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弭,後念不生,日久天然心底平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但是達到如此境地,隨大家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2心靜。
身材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嚴峻的情感,身心放鬆,天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候固然悠長,本身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冇有難以忍耐的感受。隻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鬆,乃至感受溫馨,不肯再動,如許就是身材已經獲得溫馨,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