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第1頁/共3頁]

天乃道,道乃久,

[4]根:本源,初始本真的狀況。

4.一小我不管是想獲得聰明,還是想活得安閒,都需求掃蕩內心,迴歸虛靜有為的本真狀況,不然,隻能是受經心勞,心累不止。安好方能致遠。

天下萬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狀況。

諸葛亮平生崇尚安好,尋求"淡泊明誌,安好致遠"的境地。能夠說,前期,他安好淡泊中待機而動;前期,他主動行動,以明誌、致遠。由他寫給兒子的《誡子書》,我們可看到其尋求安好的人生境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安好無乃至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芸芸者,華葉盛也。各複歸其根,言萬物無不枯落,各複反其根而重生也。歸根曰靜,靜謂根也。根溫馨荏弱,謙虛處下,故不複死也。是謂覆命。覆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能夠熟諳瞭然這類天然規律,就叫作"明"。

知常容[8],容乃公。

註釋

--範應元

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覺得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以是不能得道也。豈不知,統統聲色貨利,滿是子虛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天然穩定。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

正因為諸葛亮長於"致虛極,守靜篤",以是他能在安好中生出那高超的聰明和讓千古興歎的奇謀妙略。

心靈達到空明虛無的境地,就會具有平靜自守的狀況。

[3]複:循環來去。

3.一個在靜中能迴歸本真的人,天然能體認大道,從而洞察萬物,通達燭明,做到包涵統統,博愛眾生,至公忘我,超凡入聖。

解讀心得

2.天下眾生,各有所屬,這是天命地點,也是天然之道,是天道地點。並且,萬物的生長過程,不管如何竄改多端,終究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狀況,即天命所歸之處。

[6]常:即常態,守常穩定,指萬物發展的永久規律。

譯文

如果不明白這類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害。

致虛極,守靜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