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不善吾善[第1頁/共2頁]
--範應元
百姓皆注其耳目,賢人皆孩之[4]。
賢人之心與百姓之心,其初均同乎虛靜,純粹至善,未有惡也。惟賢人平靜無慾,自全其初,則百姓亦平靜無慾,各全其初。故賢人之在天下,收斂其心,有為無慾,瞬息不敢放縱,則百姓自化,此乃為天下大合初心也。
解讀心得
--範應元
賢人管理天下,收斂淨化民氣,使之歸於渾厚的狀況。
--陸希聲
--範應元
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瑛,和同朝為官的一名葉姓人家相鄰而居。
[4]皆孩之:使迴歸到嬰孩天真天真狀況。
賢人冇有普通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為心。
1本章申明賢人循道而行,忘我心,至公忘我,有教無類,行不言之教,愛養萬物,他的至德至信行動,偶然成化,但能傳染百姓,使天下也歸為德信,從而做到有為而治。
張瑛看到家書後,深感憂愁,頓時複書:"千裡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夫人見狀,不再和葉家爭了。叮嚀家人後退三尺築牆。
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張瑛恰是如許一名寬大彆人、與報酬善、以德為上的人。不管好人、好人,他都能做到善解人意,寬待彆人,積善性善,以是他闊彆禍害,並獲得彆人的戀慕。
賢人體道有為,物感則應,應其所感,故無常心。賢人常令大家得其所欲。
對取信的人信賴,對不取信的人也信賴,如許天下歸於誠信。
寬待不善者的張瑛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2]善。
--河上公
百姓都專注他們的視聽,為賢人則努力於掩塞他們的耳目,使之迴歸到孩童赤子的狀況。
因為相互謙讓,兩家院牆之間就產生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構成馳名的"六尺巷"。
百姓皆用其線報酬賢人視聽也,賢人愛念百姓如嬰孩赤子,長養之而不貴望其報也。
[3]歙:吸氣。收斂。
[2]德:同得。
2.賢人本身謙虛平靜,內心渾厚如赤子,也影響得天下民氣迴歸純真,天下無爭,一派調和,不德而德,不信而信,不治而治。
前人校注
--河上公
3.老子所說的狀況或許是難以實現的抱負狀況,但起碼揭露了一個深切的事理:不管是君主管理天下,還是一小我辦成事情,都不能抱固執之心,不能太無私,也不能目標性太強,而應當順服規律,不勉強處置,也不必問成果,如許,就能做到有為而治,自但是然地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