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1頁/共2頁]
名譽和生命比擬哪個更值得珍惜?
甚愛[3]必大費,多藏必厚亡[4]。
1919年,弘一法師給老友夏丏尊寫了一幅字"知止"。題款是:"己未八月,書貽丏尊居士。大慈定慧弘一釋演音。"此時,他在杭州虎跑寺削髮已一年零一個月了。
[4]厚亡:致慘痛的喪失。
名與身孰親?
--純陽真人
--邵若愚
前人校注
得[2]與亡孰病?
譯文
範蠡幫手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但功成名就後,他卻激流勇退,去官歸隱,帶著美女西施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上,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隱姓埋名,開荒種地,治產經商,"十九年中三至令媛",達到"钜萬"。成為钜富後,卻不獨享,他仗義疏財,三次散儘令媛,天下稱陶朱公。因為他明白,勾踐為人可同苦不能共富。
[3]甚愛:過分地愛名利。
與他們比擬,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不滿足知止的人,常常了局可悲,這就是利令智昏。而滿足知止者,因為他們曉得適可而止,明白事物都有個度。"滿足不辱,知止不殆",以是得以悠長。這是真正的人生聰明。
滿足知止才氣安樂
[2]得:指獲得名利。
典範故事
身與貨[1]孰多?
縱觀汗青,不滿足知止的人,常常結局很慘,那些滿足知止的人,常常得享人生安樂。
2.人生來就有慾望,人都有功利長進心,這很普通。但可悲的是,慾望不敷,貪婪過盛,辛苦繁忙,腳步倉促,冇有停歇。但哀思的是,縱使最後名利雙收,終難免得不償失之感。這就是為錢所害,為名所累。又何必呢?
張良幫劉邦建立漢朝後,也挑選了去官回籍,安享暮年。他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而一樣幫劉邦奪天下的韓信和蕭何,一個被殺,一個被囚,遠冇有張良聰明榮幸。
生命和財物比擬哪個更首要?
藏者,養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滿足,神凝而知止,神靈而知身,知身而不親其名,知身而未幾其貨,知身而不為其病。
--範應元
"知止"二字,是大師的人生感悟,也是他對世人的警告。
以是要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曉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風險,如許才氣悠長。
人都有慾望,慾望無邊,民氣不敷,但任由這麼無邊不敷下去,人的痛苦也就無邊無停止。並且,就算獲得本身當初想要的,也常常有種遠不及當時設想中誇姣的感受,也常常有得不償失之感。以是,人要想活得歡愉,就該學會滿足知止。滿足知止才氣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