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第2頁/共3頁]
2.慾望生來就有,不能根絕,但為了讓人生少些煩惱痛苦,隻要減少慾望。為此,我們要不竭革新餬口,讓心態歸零,迴歸到自我初元之賦性,保持渾厚本真,淡泊寡慾,保持一份純真簡樸,如許才氣活出輕鬆安閒。
善始之則善養之矣,故天下有始則有天下母矣。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捨本以逐末也。
應物順俗,則用其光,內心虛靜,是複歸其明。
[9]殃:災害。
光與物接,有去而明不損,是以應萬變而不窮,殃不及於身。
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短長。複當返其光亮於內,無使精力泄也。內視存神,不為漏失。人能行此,是謂修習常道。心靜則虛,虛則明,明則有光。用其光以接物,反其明以歸虛。
荏弱致勝之道
黃石公和張良的策畫,與老子的"守柔貴弱"思惟如出一轍。老子以為"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為甚麼呢?因為這是符合大道的,因為道就是原始初小的,幽深不明的,守柔守弱的,正因其不爭,以是無往而不堪。秉承荏弱,這恰是道的用處。
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複歸其性謂之複歸其母。如未驚蟄時,草草本性而未生,內有天賦存焉。到腐敗後,漸多買賣,而枝葉萌動,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殺之肅之。買賣儘,止有性存。含養於內寂然不動,而又待來春。此是複歸其母。如修道者,一氣融性,平靜而俟物至上升降落而會於虛。覆性而侯動,動而複靜,隨其天然不待勉強,而合天真。此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始終也。此則近於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在於湛寂。冇身而不殆。
眾所周知,張良是個高超的謀士,其策畫的高超之處就在於這類荏弱之道。傳聞這是他從世外高人黃石公那邊學來的兵法,此中就有"柔有所設,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