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七月己卯[第3頁/共3頁]
與懸泉漢簡出土的諸多《傳信簡》完整合適。
……
任弘在一旁看得逼真,不由眼皮一跳。
任弘輕車熟路地翻開壁櫃,取出每個置所都要備份的印泥板,與傳書上的封印對比,確認一模一樣……
敦煌郡東西數百裡,有九座置所,從玉門關到此地,順次有龍勒置、敦煌置、遮要置,這以後纔是懸泉置,差未幾六十裡一置,一天走一站。
此時,青銅燈架上的燈盞悉數撲滅,廳堂已是光影閃動。
詳細講起來有些龐大,不如套用任弘的總結:
“請隨我來。”
他掃視上麵的字,眼睛睜得老邁,然後便狠狠瞪了任弘一眼!
“有點嚴峻的感受了!”
這是漢朝傳書的標準格局,一年前由大將軍霍光命禦史府下達,意義是沿途點到的各郡置所客舍,都要遵循規格歡迎去往西域的朝廷使者傅介子,勿論去來。
傳書被遞給任弘:“速速記實在案!”
“任弘,對封印。”
漢家自有完美的傳書軌製,從一封到五封,彆離代表分歧的歡迎規格:一封乘馬、二封軺傳、三封乘傳、四封馳傳、五封置傳。
因為他們必須確認,每一封傳書到達、分開的詳細時候,如果不敷切確,今後出了事,究查任務就要扯皮了。
“諾!”
不會錯的,近似的傳書記錄,懸泉置已有一份,任弘曾幾次翻閱過。
“擱在兩千年後,送快遞的也不會來這麼早啊。”
PS:漢書顏師古注:“律,諸當乘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禦史大夫印章。其乘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累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也。乘置馳傳五封也,兩端各二,中心一也。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也。”
驛使的話,更是應證了這點:“傅馬監已至郡府,他急著趕回長安,隻在敦煌城裡憩息一夜,一早便要東行。”
畢竟,連熟諳胡地,能夠主動尋路的博望侯張騫,都能在打匈奴時負約晚到丟了爵。
去往置嗇夫辦公廳堂的路上,任弘扣問驛使來處,卻得知,他昨日一早才從敦煌解纜,一天趕了百三十裡路到達懸泉置。
禦史大夫欣下右扶風、隴西、安寧、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諸郡置、廄,承書以次為駕,當舍傳舍,為駕三封乘傳,如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