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1頁/共3頁]
“魏卿的話有事理,門閥的事,並不急於一時之功,但朕推行按田畝收稅,而非人丁數量收稅的設法,卻不會竄改,朕給這個政策起了個名兒,叫做‘攤丁入畝’,你們歸去也要商討一下,與檢索百姓人丁,測量各縣耕地,詳細哪些在豪紳手裡,都要摸清楚了,接下來纔好推行。一旦此事運作得好,等若竄改以往了朝廷收稅的形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於國於民都大有裨益,爾等皆為忠君之士,賢才俊臣,當為朕分憂,為國著力,為天下百姓謀福纔是。”
連一貫剛毅,不會阿諛的魏征,都在一旁幾次點頭,對陛下的‘輕徭薄賦’‘安設流民’的說法,非常附和承認。
“天下聖明,莫過陛下,此些觀點,臣很附和。”溫博彥率先開口獎飾。
羅昭雲點點頭,也曉得門閥權勢的確到了隋末唐初,顛末端天下大亂,已經減少很多,這也給唐朝初期的承平亂世,締造了前提,但是,一些倒黴身分冇有完整肅除,也是的唐朝中期開端,處所盤據短長,軌製呈現了大題目卻不自省,最後動亂減輕,完整滅亡了。
相反,那些鄉紳、豪強們,通過各種捷徑,占有了大片地盤和財產,還不繳稅,最後使得官方的財產和稅收冇有支出朝廷,反而是被這些處所豪紳權勢給過濾、接收了,悠長下去,一個王朝的社會題目會越來越嚴峻,最後導致分崩離析。
羅昭雲是有所考量的,他熟讀汗青,天然曉得,按人頭收稅非常不公允,因為費事百姓,家裡人丁雖多,但是耕地少收,加上各種購置家業,為兒子婚娶等,需求破鈔很大,存不下多少餘錢和口糧。
羅昭雲聽著這些讚詞,並冇有往內心去,因為每天聽著臣子恭維的話多了,有些免疫力,不管是發自內心,還是對付了事,他現在想要處理的是賦稅題目。
羅昭雲想了一下,又道:“你們歸去研討一下,當前國庫緊缺,朕的意義,先從淮南一帶動手,節製淮南淮北的鹽場,將那邊的粗鹽石,遵循朕在西北煉鹽的伎倆,製作細鹽,在淮南、齊魯之地,暢通利用,如許能夠分外賺取大量錢貫,彆的,那邊的桑、茶、紡織等,都要儘快規複,並且大範圍出產,滿足各地需求,多餘的還能與番邦貿易,兌換金銀貨幣和中原稀缺之物......”
“彆的,一些商戶、富甲們,也該將稅收提一些,根據產業範圍,運營範圍,停止分級收稅,運營分歧大小範圍,上稅天然有高有低,明文規定出來,免得處所履行時候,隨便增加或是減少。”